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2022-07-31 11:34:29 - 北京日报

2022年3月31日,又是一个清明前的早上,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条名叫“柳荫街”的巷子中段、一位为救落水群众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的纪念碑前,像往年一样,又集聚起了一些居民、学生和军人,他们有的擦拭烈士雕像,有的在周边的松树上挂上小白花,还有的送上一束鲜花……40年来,这种祭奠方式从未间断。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缅怀袁满囤烈士”清明祭扫

这位至今还被人祭奠的烈士叫袁满囤。1961年5月出生,1979年12月,他从河北省邢台县晏家屯镇北盖宗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柳荫街服役。1982年2月14日深夜,袁满囤为救两名落水群众牺牲,年仅21岁,柳荫街居民听闻此事自发来到烈士牺牲地进行哀悼。

同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优秀警卫战士袁满囤”,号召学习袁满囤事迹,鼓励柳荫街军民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柳荫街”军民共建活动“呼之欲出”

柳荫街原名“李广桥街”。八百年前这里是元大都的水运码头。这条街原来是一段河道,明孝宗时,太监李广在河上捐修了一座桥,遂名“李广桥街”。又因为河道两岸多杨柳,又称为“柳荫湾”。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里辟为居民区,衍前“柳荫湾”的名称,遂居民柳荫常在之意,1965年,将这条街正式更名为“柳荫街”。

柳荫街辖区面积0.29平方公里,现有一条主街,十一条胡同组成,辖区内有学校、机关、恭王府花园等17个单位,北京卫戍区某部就驻扎在这条街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剑英、徐向前、杨尚昆、张爱萍、杨成武、杨至成、杨勇、王尚荣、迟浩田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都先后在这条街里居住生活过,柳荫街因此又被称为“将军元帅街”。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柳荫妈妈”为部队官兵缝补衣服

当年与这些老帅和驻军做上“邻居”的柳荫居民非常自豪。柳荫街的胡同经常被战士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下雪,早上4点钟战士们就轮番扫雪;秋天落叶,大街小巷的“残叶”总是被战士们“一扫而光”;早出晚归的双职工更因辖区有驻军,再也不用担心家里发生溜门撬锁的事。这些“家长里短”,被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居民们也把连队官兵看作自己的儿子,在“柳荫妈妈”高玉贵带领下,辖区大妈自发组成“老妈妈服务队”定期进军营为战士们缝衣换洗,居委会为战士筹集资金,开展帮扶互助活动。这种朴素的军民小型互助活动,因“袁满囤救人”之事,迅速上升到全体居民的爱军、崇军之情。于是,这个源于感恩解放军救人的民意,被引导到了一个社会治理的领域中,引申到发扬共产主义新道德、新风尚上来。一场持续40年的军民共建活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柳荫街40年军民共建的实践发展

柳荫街的军民共建活动,从爱兵如子的“柳荫妈妈”开始。发展为几乎家家都在为军民团结做贡献。每年的春节、八一、中秋节等节日,柳荫街的近百个大院都会邀请战士们到家里做客,吃上一顿集全院之力的“大餐”。

此外,居委会一直延续为战士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家庭战士弟弟妹妹上学的传统。街道和柳荫街居委会拿出资金开办业余学校,积极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义达里社区“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开展共建活动

驻街部队被群众的“爱”温暖着,也把为居民办实事、排忧解难放在了心上。多年来,连队指导员一直被聘为“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参与社区治理,战士们把社区整治脏乱差的活全包下来。利用执勤训练间隙,更新了社区全部绿地护栏,安装了假山喷泉,种植了草坪,使柳荫街面貌焕然一新。

当官兵们发现住在窄胡同里的居民无法将三轮车推进家门时,便主动在营区并不宽敞的院子里为群众搭起了一个停放自行车、三轮车的棚子。战士们每天将居民存进车棚的自行车、三轮车排列整齐,还义务修车、打气,至今保持着存放车辆零丢失、零损坏的记录。

柳荫街上孤寡老人,全部被战士们认领“回家”,洗衣、理发洗澡、购粮买煤、打扫卫生全都包了下来,老兵退伍,新战士“认门”,一直延续至今。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柳妈妈饺子队送亲情饺子进军营

柳荫街按照柳荫妈妈服务形式,在2016年成立了“饺子队”,冠名“柳妈妈”。柳妈妈饺子队人均年龄在65岁,常年在社区坚持拥军活动和为老服务,每月开展一至两次活动,为部队官兵、困难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包饺子、馄饨、粽子,做麻辣凉面、特色菜肴、传统小吃,丰富了战士们的餐桌,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升了社区幸福指数,受到广大部队官兵和老年人的喜爱和赞扬。

与老妈妈服务队相对应,连队也有一支便民服务队。他们利用空余时间义务为居民理发、磨刀、修理东西。40年来,每月的29号“便民服务队”总是按时出现在柳荫街上。如今,连队的值班电话也向居民公布,成为了“便民电话”,只要遇上柳荫街居民需要,战士们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2012年7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京城,辖区内几栋房屋墙体开裂,居委会立刻联系部队,官兵们迅速集合到位,战士们冒雨奋战5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险情。社区居民们感动到热泪盈眶,冒着大雨给战士们送来了毛巾和姜汤。

现任的居委会主任范丽丽告诉笔者:“我们这里大部分小巷子急救车进不来,无论是老人送医院还是出院回家,都是战士们来帮忙,这一幕幕特别让人感动,有时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们。”

柳荫街军民共建活动

在实践中发展壮大

扎实的共建实践经验,不断推动柳荫街军民共建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1983年,街道办事处率先支持柳荫街社区成立军民共建领导小组,由街道、部队、居委会和居民积极分子共同组成,制定出15条共建制度,在40年共建活动中,除个别随着时代发展调整了称呼,基本被完整保留并传承下来,形成西城区独特的军民共建品牌。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双拥办开展2019年“助力军嫂就业”培训活动

“五好”评选活动

“迎新兵、送老兵活动。每逢新兵下连、老兵复员,柳荫街居民都会在居委会带领下举行热闹“迎新兵”“送老兵”活动。新战士一下连就感受到柳荫居民对战士的一腔真情,所有新兵都会被“柳妈妈”接走“逛北京”。老北京的胡同、清代的王府等等,都留下了新兵的身影。曾经有位一连的指导员说:“一个迎新兵的活动,真比我们做10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效。战士退伍时都要授予柳荫街荣誉居民称号。在战士看来,这不仅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他们在柳荫和居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柳荫的一个重要的见证。近几年,西城区拓展了“迎新送老”活动,组织“文艺小分队”走进新兵连开展慰问活动,举办大型“送兵仪式”,让战士们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开展慰问演出活动

“文化进军营”活动

共建文明院活动

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特色,这是柳荫街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2002年开始,柳荫街开始军民共建文明院的探索,形成了“文明道德共建院”“共产党员共建院”“文明卫生共建院”等特色共建院,每个共建院都由确定的战士和居民共同开展共建活动,共建院也已成为联系部队官兵和居民群众的纽带。2009年,全区建立151个军(警)民共建点,共建范围由点到片向共建全国文明城区拓展,在迎奥运、迎国庆、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双拥中形成携手办大事的优势;柳荫街老典型不断创新发展,区委、区政府和驻区部队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座谈会、理论研讨等形式推广柳荫街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军(警)民共建活动的不断深入。目前,西城区共有259个共建点开展活动,形成区、街道、社区全覆盖。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广内街道“老兵之家”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老兵再出发退伍即就业活动

退伍即就业活动是近几年西城区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西城区40年爱军拥军的具体行动。2018年,柳荫街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平台,由社区牵头发起“老兵再出发”活动,根据官兵们的需求,联系相关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目前已联合106家单位,长期提供就业岗位。西城区还专门成立就业服务联盟,实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12345”工作法,建立5个实训基地,吸纳52家企业加入就业联盟,统筹全区资源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就业机会。

柳荫街40年来双拥共建工作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源于柳荫军民多年来积淀下的彼此共生的质朴情感,也来源于一届又一届柳荫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对军民共建工作的倾心尽力。柳荫街社区居委会第六届老主任辛俊高曾总结说,40年来居委会先后换了八届40多位主任,人人都以搞好共建为什么、能为共建做什么、为后人共建留什么激励自己,大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以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做好工作,为柳荫共建做贡献。

军民共建活动蓬勃发展

鱼水深情用制度传承

从军民自发互助到大规模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精神,从治理脏乱差到提高人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多方面的素质,这是柳荫街驻军和街道共同实践出的一条基本规律。

40年来,西城区沿着柳荫街军民共建实践经验,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用制度不断推进军民共建高质量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双拥光荣传统,使柳荫之花开遍西城。

1982年3月15日,西城区委、区政府在徐向前元帅题写“柳荫军民文明街”街牌次日,便召开“柳荫军民文明街”命名大会,在全区推广柳荫街军民共建经验。

从此,在柳荫街经验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军民共建活动由点到面、由居委会到街道,由基层到机关迅速发展。采取“滚雪球”方法,形成条块结合共建网络,把共建文明居委会推广到共建文明街、文明厂、文明学校,并带动了“工农共建”“干群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当年,西城区地方单位与驻区部队就建立军民共建对子(简称军民共建点)90个。1984年,全区117个单位与驻军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并举行了签约仪式。区内各界群众积极为部队和军烈属办实事,建立拥军服务队,组织较大规模的服务活动,军地共建形成合力,西城区的双拥共建工作快速发展。西城区通过这种军民共建为主体的连片共建活动,使各个不同的社会利益集体在区域社会中实现统一的协作,共同承担一致的社会义务,极大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军民共建用创新夯实

1988年,西城区作出《关于大力开展智力拥军、帮助驻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决定》,成立军民共育两用人才办公室,确定10个培训基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开设家电、修理、服务等31个专业,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西城区财政从1988年起每年拨款5万元并逐年递增,作为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专用资金。40年间,累计开办各类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1280个,约20万名官兵参加了培训。

1990年,西城区成立双拥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和培育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年底,西城区委、区政府又作出《关于动员党政军民学共同创建双拥模范区的决定》,提出把西城区建设成全国双拥模范区。当年,西城区被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军优属工作先进单位。

1991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制定《拥军优属若干规定》《拥政爱民暂行规定》和《双拥工作五年规划》,作出为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办10件实事的决定。西城区委常委会建立“议军”制度和每年过一次军事生活、联系一个共建点、慰问部队和优抚对象、到部队现场办公、军地合署办公等制度。

1999年,区委区政府命令要求,双拥工作要建立和完善以“一把手”亲自抓、“一班人”共同抓为标志的组织领导机制,以实事实办、特事特办为标志的全方位服务机制和以100%做好安置工作为标志的依法开展双拥工作机制。

近30年来,西城区委、区政府不断完善双拥工作管理制度,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写进该区的“规章制度”之中。

2004年,西城区再次完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体制建设,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双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为了规范文化双拥活动的开展,制订出《西城区文化双拥》八项措施。

2013年,围绕以新时代双拥工作首善为目标,西城区提出双拥工作以践行“红墙意识”,传承柳荫精神为根本,下大力解决“三后”问题,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凝聚军民力量,不断完善双向支持机制,扎实推进双拥创建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的新要求。

2020年,西城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调整双拥工作体系建设,把双拥工作纳入区域“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了区委会、议军会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谋划、协调双拥工作落实机制,有力保障西城区双拥工作长效、有序发展。

共建活动为“创城”打下坚实基础

1991年,西城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区的决定》,要求全区向柳荫街军民学习,推动双拥共建工作向更高目标发展。在“逢优必创、逢标必夺”的干劲鼓舞下,西城区的各类军民共建活动以燎原之势迅速覆盖全区各单位、各行业。

当年,区内开办各类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40个、培训学员2500人,建立为军烈属服务的各种服务队2000余个,先后为驻区部队和优抚对象做实事上万件。驻区部队积极参加环境建设,组织200多次便民利民活动,为142户军烈属开展定期服务。整修环湖道路及甬路1.8万立方米,参与西城区治理整顿西、北二环路的建设施工,把二环路建成环绕首都的一条绿色项链。一时间军地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城市环境整体改善、区域建设大幅提升,军民感情日益加深,城市文明蔚然成风,双拥模范事例、特色品牌故事层出不穷并传承至今,为西城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打下坚实基础。

1984年,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部队同西城区的360个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在国庆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军民共建柳荫街”的彩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展示了军民共建的成果。1986年,全区开展“学柳荫、学光明、建文明居委会”活动,军民共建单位发展到94个。

柳荫街的穿军装的居委会主任的做法,很快被二炮司令部机关(现为火箭军某通讯连)和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居委会响应,这里的“军主任”们与居民结共建对子,抓治安维护、整治环境、参与社区管理和包户服务等活动,开展得更加细化和全面,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历经38年的传承,经久不衰。

1987年,西城区图书馆在全区学习柳荫军民共建经验的高潮带动下,也把流动图书车开进了军营,开启“送图书进军营”服务,并与多家驻区部队签订共建协议书,1987年至2022年区图书馆已坚持35年,行程百万公里,累计服务官兵24.7万人次,送书94.8万册次,借书196万册,为官兵优惠办理借书证2800个,为39个驻区部队服务,足迹遍布西城大街小巷。

驻区部队自2007年始,连续15年开展“帮困助残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562.5余万元,为西城区11250户困难家庭送去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1999年,驻区部队参加“八十万双手共建西城区文明区”活动,20位将军、90位师职干部和300名官兵到什刹海、故宫筒子河参加志愿行动;中央警卫团、武警一支队等部队共派出官兵5万余人次、车辆670多台次,参加44条大街、132个小区的卫生清整工作,为西城最终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情柳荫红墙共写双拥篇章

柳荫下、红墙边的军民共建鱼水情——北京市西城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40周年

🔺军民一家亲

柳荫街社区军民共建活动的成功经验,被西城区持续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让“军民同心,育人为本,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柳荫精神在更大范围内弘扬,奠定出西城区优良的双拥光荣传统。

2012年,西城区正式启动双拥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出“北有什刹海,南有马连道,城区有国防中心,城郊有教育基地,一街(道)一品(牌)一典(型)”格局,军民共建活动开始向精细化、具体化发展。

2019年,西城区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时,区委区政府发出“创城工作关系全区军民的政治荣誉、关系首都核心区的功能建设,全区军民要深入践行‘红墙意识’,积极传承‘柳荫精神’,以争在平时、创在经常之态,把双拥创建作为战略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西城区51家双拥工作成员单位、15个街道,60多家驻区部队,军地合力拧成一股绳,把双拥共建工作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血脉中传承发扬。

2022年,为持续推进西城区双拥品牌建设,使双拥共建与新时代发展同步,西城区把加强柳荫街双拥景点升级、广外街道“马连道拥军街”整体提升列为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将增添新的双拥元素,竖立大型室外双拥宣传栏,设立拥军林、拥军椅,街道内拥军企业统一标识并授牌,形成更为完备、更具双拥特征的军地共建新景观。15个街道和相关成员单位依据自身特点,强化塑造具有“社会化拥军”“科技、金融、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拥军”等特色鲜明的拥军服务品牌项目。打造2-3家科技拥军示范基地(园、点、站),支持部队开展高科技和两用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整合全区双拥文化资源,组建文艺小分队开展慰问新兵活动。开展探索跨区跨省与艰苦地区一线官兵开展共建帮扶活动。

1982-2022年,北京市西城区由柳荫街军民共建点开始,带动全区发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已迎来40周年。40年来,西城区走出一条“以军民共建活动为载体,以服务党中央、国防和军队建设为核心,以惠军利民、互促共进形式不断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形成精神文明提升、经济建设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社会风气良好的局面。西城区用扎实的军民共建活动、务实的双拥体系建设指导全区一次次以优异成绩蝉联历届首都双拥模范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来源:北京西城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