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深山雁翅镇下马岭村安置点:村干部彻夜值守,老人集中安置

2024-07-31 21:06:13 - 新京报

太阳在阴云中透出一缕光,忽然又缩了回去,停了一阵的雨又开始下了。

7月30日,上午11点多,深山中的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下马岭村,数十位老人分散坐在木廊下,有人帮忙收拾吃完的餐盒,有人坐着聊天,也有人拿出扑克,准备打两把。

这里是下马岭村应急安置点的活动场所。7月29日,北京市发布暴雨预警之后,就有村民陆续转移到安置点,安置点有床和各种物资,也有活动场所,他们将在这里一直住到预警解除。

京西深山雁翅镇下马岭村安置点:村干部彻夜值守,老人集中安置

村里的老人,住进了廊亭边上的安置点

西山的云雾每一刻都在变换,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安置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山里的村庄,每一次下雨,都意味着避险防汛进入最紧张的阶段。

下马岭村位于京西深山的雁翅镇,是一个山窝里的村庄,109国道从村庄旁边穿过,国道的另一侧就是永定河。村庄沿山势而建,最高处到达半山腰,最低处比公路更低。如果洪水进村,低处的民居首先会被影响。

挨着国道,村里建了一条木质的短廊,平时这里是村民们的活动场地。这个小廊亭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且慢小院”,往来的行人可以在这里小憩,也可以躲雨遮阳。紧急时刻,这里也是安置点居民们的活动场地。

中午12点左右,53岁的周文海站在廊亭的一角,看着远处山上的云。云雾很低,遮住了大半个山,山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里的气候多变,但他觉得,这场雨,可能一时半会儿下不完。周文海是陪母亲到这里的,他母亲坐在亭子里,刚刚吃完午饭,正和几个村民聊天。

29日晚间,周文海的母亲就转移到了廊亭边上的安置点,是这一次转移中,最早到安置点的人。

暑假期间,一些在外上学的孩子们回村了,村里热闹了许多,但也给防汛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村支书杜福军告诉记者,村民们在29日开始转移,到30日中午,已经有100多人转移到了安置点,这占据了常住村民的大部分。

安置点中,村里给大家订了盒饭

雨断断续续地下,转移安置的人,比预想中更多。安置点准备了各种食品和饮水,但雨势不算大,村里又订了一批盒饭,这比吃面包和方便面更好。只是没想到安置的人这么多,最初订的数量不够,又补订了一批。

年纪大的老人们,优先开始用餐,年轻一点的,等下一批盒饭到来。中间短暂的空隙中,有人拿出扑克,准备打发时间。

91岁的杜成敏和妻子已经吃完午饭,他们坐在亭子里,静静地看着忙碌的人们。杜成敏和妻子刚转移到安置点不久,这顿午饭,是他们在安置点的第一顿饭。

京西深山雁翅镇下马岭村安置点:村干部彻夜值守,老人集中安置

杜成敏和妻子居住在村庄西部一处较高的地方,家里只有夫妻两人,孩子们都在城区,每年冬季,他们会在城区过冬,夏季则回到村里,村里凉快、自在。老两口平时在家并不开火,孩子们会买饭回来,或者他们自己在村里的小饭店买饭。

过去许多年来,他们都是这么过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往来。但从去年开始,每到下雨,他们都要转移到安置点。而这一次,是他们今年以来的第四次转移。

和家里相比,安置点生活其实更方便,村干部24小时值班,照顾这些转移安置的老人。虽然杜成敏和妻子觉得,他们自己也可以照顾自己,但气象预警毕竟是大事,除了要集中照顾老人、病人等特殊人群外,还要随时防备可能的风险。

卫星电话和铜锣,村支书有“特别装备”

中午12点多,安置点的村民们先后吃完了午饭,雨又大了起来。有人回房间休息,有人留在廊亭中看雨。远处的河水并不浑浊,水位也低,上游还很安全,这里没什么风险。

村支书杜福军还没有吃饭,他守在村委会的广播室里,已经一天一夜。广播室有新安装的短波电台、卫星电话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和附近的村庄、镇里联络,通报村里的情况,也了解村外的雨情。

从暴雨预警发布开始,这间广播室就需要24小时驻守,村干部们会换班,但换班之后,杜福军也很难休息。换班以后,他还要在村里的各个风险点走一圈,看看情况,还要盯着安置点,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杜福军穿着一双雨鞋,一直都没有换,方便他随时出去巡查。广播室一侧的仓库中,除了储备的各种物资之外,还有一些“秘密武器”。

一面铜锣就摆在仓库门口的箱子上,一旁的柜子里,还有一个手摇的警报器,都不需要电,手摇警报器的声音悠长,而铜锣的穿透力更强。

京西深山雁翅镇下马岭村安置点:村干部彻夜值守,老人集中安置

实际上,这些装备很难派上用场,去年洪水以后,村里的应急设备已经更新换代,150M的短波电台自带电池,即便断网断电,也可以工作好几天,卫星电话也有自备的电源,还有发电机。但杜福军觉得,汛期时,准备不怕多。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陈璐

编辑张树婧校对李立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