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传统美学课程体系建设

2024-10-12 14:44:17 - 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抗压和挫折适应能力问题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本文从关注传统美学课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干预;传统美学;课程体系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单位资助课题“基于美育教育的西藏班(校)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研究”(批准号:XZEDUP230147)的研究成果。

美育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能够引导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基于美育的心理健康实践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该项工程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同时提出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神兼备、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心理健康干预的传统美学课程框架设计

“中国传统美学课程”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设的社团活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课程主要通过12个美育项目来开展,项目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实践课的难易程度、与新时代审美观念的融合、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等因素。

系统构建理论及实践课程内容体系。“中国传统美学课程”包含10个主题,分别是香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服饰文化、吟唱艺术、中国画、民族舞、花艺、篆刻、古琴艺术。课程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包括现场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实践操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舒缓情绪、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涵养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香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被誉为“中国沉香之乡”,沉香在中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山的沉香博物馆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中国香文化”主题的内容设计上涵盖了中国香文化概述,篆香及其制作,沉香的形成、作用和品香方法。中国古代文人常用香来修身养性,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通过嗅觉获得的信息是通过掌管人类记忆和感情的边缘系统来处理的,因此香可以提升人的记忆力,也可以安抚情绪。香味物质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芳香气味可以让小孩子对于所见事物作出正面评价的可能性更高。这些都验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用香智慧。香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感受香味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干预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和缓解负面情绪,这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茶是“广东早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和、静、怡、真”等精神追求。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茶文化品味自然、修养身心,提升审美情趣。广东有英九红茶和凤凰单丛等茗茶,有较多的茶园和茶博物馆供学生学习和实践。本主题的学习内容包括中国茶文化概述、广东茗茶冲泡与品鉴和茶叶的制作。近年来,研究发现茶叶中的氨基酸L-茶氨酸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因此,学习茶文化、适当地喝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陶瓷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广彩作为广州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广彩的学习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山有广彩非遗传承人,可以教授学生广彩的知识和制作技艺。同时,用黏土制作作品可以使人体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降低,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将陶艺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本主题的学习将陶瓷文化的熏陶、地方特色广彩和陶艺制作结合在一起,既能在美育中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承载着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香云纱是广东佛山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的香云纱博物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吟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文字诞生之前的时期。随着历史演进,古诗词吟唱逐渐成为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吟唱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和表演的艺术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经典吟诵示范学校,学校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持。

民族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例如,蒙古舞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勇猛激昂、潇洒婉转的特点,练习蒙古舞可以培育学生勇敢、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篆刻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的传统,通过刻画字形和表达思想,传递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信息。学生在篆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专注心神,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使学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篆刻艺术还要求学生在细节上耐心雕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还是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和文学的反映。古琴音乐能够舒缓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使人心情愉悦。其旋律和节奏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对精神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丰富的课堂形式。第一,体验式学习。本课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香文化课和茶文化课将安排一系列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如体验篆香的步骤和礼仪、线香的制作、不同茶类的泡茶方法、宋代点茶的步骤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心性渐稳,耐心和毅力增强,身体放松,身心愉悦,获得情绪的放松和心态的稳定。

第二,展出式学习。本课程注重让精神成果物质化。在中国画艺术、花艺文化和篆刻文化的学习结束之后,我们将为学生们举办艺术展,展出优秀作品。这些课程除了可以让学生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从而更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同学们在作品展出的过程中,也可以相互交流情绪和思想。

第三,演出式学习。针对吟唱艺术、民族舞艺术和古琴文化的学习,学校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每位同学在课程学习中,将学会至少一首简单的曲目或者一支舞蹈,同学们在团队合作中感受情绪的互动和思想的流动,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感受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帮助,感受团队支持的力量。

第四,现场式学习。现场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形式,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现场学习将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广彩艺术和香云纱制作工艺这两种非遗文化项目的学习将采取现场学习的方式。在现场亲手制作工艺品将会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华儿女的智慧。

多元的考核方式。课程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创新实践、自由探索和实际收获。考核没有标准答案,以学生真实的收获为主。评分形式有教师评分、小组间互评和组内成员互评等方式。

传统美学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1]提到学生的重要积极品格有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审美力、创造力、同理心等。其中审美力、创造力和同理心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以上积极心理品质均可获得提升。美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当学生安静地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时,他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情绪得以平稳。本课程设计的艺术学习项目需要学生专注下来用心地去参与实践,此时学生的自控力和专注力得到锻炼。而成果展示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发现他的天赋优势。同时,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可以增强同理心。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可以从项目的学习中获得积极品质的提升。以“中国香文化”课程学生的学习心得为例,学生在心得中比较多地用到以下语句来表述。“这堂课升华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美’的欣赏,教会了我‘静能生智’的道理,平和身心,用心品味生活,磨炼了我的毅力、耐心,同时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将心中一道皱纹抚平”“浓郁的香气让我感到身心愉悦”“本次活动让我体会到了‘静以修身’的魅力”“这次课真的可以静下心来。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什么叫‘优雅’和‘品味’,体会到了美。最后完成的时候,我是很有成就感的”。

从学生的学习心得来看,本课程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审美得到了提升,他们也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的情绪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专注力、审美力、创造力等积极品质得到提升。

总之,这套在中学开展中国传统美学的课程体系,有一套完整的课程框架和评价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心理品质,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探索跨学科融合和校家社协同育人。将美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或项目,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校家社协同育人可以充分挖掘多方资源,丰富传统美学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凯平,闫伟.孩子的品格[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中学党委书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