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胡雁冰:童话是所有人成长的需要——小议短篇童话小说《我是一棵树》
童话是所有人成长的需要
——小议短篇童话小说《我是一棵树》
文/胡雁冰
2023年3月5日,《儿童文学》第五届“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揭晓。重庆市南岸区作协会员、重庆文学院第五届创作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晏菁,以《我是一棵树》(以下简称“《我》”)获得此次大赛铜奖。
首先,它很不容易!《我》是从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作者所投的1123件作品中,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先入围24件作品,再经专家评委们反复讨论、多轮投票,最终评出金奖1篇、银奖3篇、铜奖5篇、优秀奖15篇。《我》相当于是最后进入了前10名,且居铜奖之前!
其次,它很有趣!第五届创作员小说班(“桃李班”,以导师作品取名)导师张者先生,2022年以《山前该有一棵树》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他的学员晏菁此次以《我》获奖,师徒都拥有了“一棵树”。
第三,它很有启发。小文标题源于晏菁接受记者采访的话:“我认为需要童话的不只是孩子,也包括大人。童话背后蕴藏着心底的能量,也埋藏着我们走出困境的秘密。童话让大人重新成为孩子,也让孩子拥有勇气成为大人。”当然不仅于此,后面再说。
笔者作为第一时间的读者之一,简单谈谈对《我》的读后感想。
构思新颖
作者用“冬”“春”“夏”三个部分,也是一年的三个季节中,一棵会做梦的树——一棵逝去的母亲化作的枇杷树,通过树的生长,努力把叶片飞向孩子的房间传递信息,表达树的内心,树的独白,拟人化的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忧心和牵挂,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哪怕是阴阳两界!作者的构思新颖、写作手法独到。
树有很多,为什么是枇杷树呢?后面揭示谜底:妈妈的味道——放了枇杷的水果奶昔。或许这是作为两个孩子妈妈的作者,来自生活的经验。
情感真挚
冬天,女孩不快乐,我却只能晃动叶片,无法给予安慰,爱莫能助。母亲焦急的心情通过叶片的飞扬表达。春天,孩子有了少女萌动的青春情感和失去的挫败感,只能寄希望于孩子这是成长必须的经历。夏天,树想要结果,就为让孩子看到,这世界上有她不相信的奇迹,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是一个母亲的力量。生命所给予的考验,无论是人,还是别的生物,都要经历。
启示明确
孩子得学会为自己撑伞,大人得学会适时放手,因为你不可能陪伴、代替孩子一辈子,这都是成长。当今尤其是一些家长的放不下,培养了一些“巨婴”,最后是大人小孩都受到影响,这特别值得警惕!这篇童话小说告诉我们,无论大人小孩,成长是共同的,童话是需要的。
为了给孩子妈妈的味道——放了枇杷的水果奶昔的味道,一棵看起来将要死去的树,不但活了过来,还满足孩子的心愿,努力开花结果。也只有伟大的母爱才能做到!
人死亡后转化为树的生长,让生命的密码得以延续。此文让我想到了“树葬”的形式,应该是重视生命、重视生态、重视情感的一个好方式。生命都有终结的时候,如何换一种方式继续,比如有死亡的人捐献器官,既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又在别人身上传递了自己的生命。是值得思考的。
景色优美
带着散文一样抒情的笔法,对景色、对一棵树的心理进行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特别是树慢慢学会不焦躁、不愤怒,沉着地向大地扎根,向空间生长,虽风雨飘摇,仍坚定坚强,画面清晰可见。
一年要走过四季,人生也要走过无数个四季,比人生命更长的树更不例外。本小说若能再加上“秋”的部分设计和书写,增加故事的曲折和起伏,增加情感的跌宕和交加,或许就会更圆满一些。
(作者系重庆文学院第五届创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