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村新图景丨扎根一线的小院青年,正在“爆改”古生村

2024-07-12 09:00:00 - 新华网

编者按: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多方正携手合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用“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富”为底色,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围绕科技对于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新华网将从生态、产业、人才等维度入手,集合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和产业发展案例,感受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体现乡村振兴中的强大引擎,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题:扎根一线的小院青年,正在“爆改”古生村

  新华网谷雨

  “同学,吃饭了吗”“累了吧,进屋坐会儿”“给你倒杯水”……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韩朔,在收了一天垃圾后,总能收到云南大理古生村村民的真诚问候。24岁的韩朔,去年1月入驻古生村科技小院,研究方向为有机固废资源化,“一开始,村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挨家挨户去收垃圾。随着‘变废为宝’效果得到认可,村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天晚了还会留我们吃饭。”韩朔说。

  古生村坐落于洱海边,距今已有2000年多年历史。洱海曾因爆发蓝藻侵占,生态环境一度陷入危机。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这也是古生村科技小院创办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共同推进下,古生村科技小院于2022年正式揭牌。

  像韩硕这样扎根在古生村的“小院青年”还有很多,为了让洱海更加清澈如镜、碧波如洗,他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着。这些“小院青年”和当地农民逐渐“打成一片”,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绿色高值生产、当地特色乡村振兴等工作。

  不断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

  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老师金可默,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副教授,从事土壤相关的基础研究。她认为,农业研究贵在实践,不能“纸上谈兵”,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掘并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农业种植过度施肥是导致洱海污染的原因之一,治理环境问题需要提升当地村民环保意识。金可默的思路是推广绿色智能有机肥。简单来说,就是将生活厨余垃圾与牛粪、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放在基地堆肥箱里进行发酵产生热量,从而杀灭大多数寄生虫、有害菌,经过一段时间后成为达到卫生标准的有机肥。

  在共同努力下,“小院”师生用自制有机肥种出了形态饱满、翠色欲滴的生菜。南京大学研究生石权去年9月来到古生村,与韩朔一样,研究方向为有机固废资源化,“前一阵子,我们将改善并制作出的第一批肥料分发给了村民使用,村民惊讶于’变废为宝’的力量,对我们工作的疑虑打消了不少。”

  “不少村民拿到有机肥还会称赞我们的工作有意义,问我有机肥怎么用、怎么参与垃圾分类,这让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此刻自己做学术研究的意义逐渐具像化。”石权认为,从吃“闭门羹”,到如今村民看到实打实的研究成果,“我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只要能帮助到他们,能实现自我价值就很满足了。”

科技赋能乡村新图景丨扎根一线的小院青年,正在“爆改”古生村

  事实上,“小院青年”的农业研究要以年为单位,获得数据、验证成果每一步都需要严谨,农民对学生逐渐产生信任同样需要时间。而信任的基石,是融入。

  来到古生村之前,在吴馨俣的设想中,苍山洱海风景如画,闲暇之余可以留下美丽合影。她的真实日常却是去沟渠里捞垃圾,基本每周会去1-2次,每次4小时以上,穿着厚厚的打捞服,结束的时候早已汗流浃背。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她不再美甲,也很少穿裙子,吴馨俣说,“我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留下了比风景更为多姿多彩的记忆。”

  在科技小院学生眼里,“灰头土脸”是一种独属于农学生的浪漫,而学生们的变化,金可默也看在眼里。她打趣道,“看到学生们劳有所获,学有所得,本来只想在这里待几个月,现在看来是走不了。”

  2009年,科技小院模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河北曲周首创,目前总体数量已达1800多个,并已成功推广至海外多个国家。金可默于2022年来到了古生村。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要留在这里。现在她找到了答案——厚植于农业的情怀,“种什么不重要,怎么种、为谁种是关键。”金可默说。

  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年轻人身上总有一股坚持和拼劲。在科技小院模式逐渐成熟,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农民增产增收。

  扎根古生村两年多,26岁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应飞宇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去年9月鲜食玉米采收,“农户们背着竹筐,一次又一次将玉米背出我们的实验田,看到那个场景,非常感动。当我问农户我们种得怎么样时,他们说种的好,感到很欣慰。”这也让应飞宇更坚定从事农业工作的决心,“我忘不掉凌晨三四点收玉米、收莴笋那种场景。我从来没有和谁看过日出,但是我和乡亲们、师弟师妹们看过。”

  科技小院这种集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农村技术人才的短板。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正在成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发展方向。

  为助力更多“象牙塔”里的科研成果在田野落地生根,拼多多联合央视总台推出了《出道吧!科技小院》节目,呼吁更多有理想、敢担当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农业,把技术留在田间地头、把财富带给村屯农家。

科技赋能乡村新图景丨扎根一线的小院青年,正在“爆改”古生村

  “农业的发展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产业的通力合作。”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作为一家以农业为基本盘的企业,未来公司将加大对科技小院的支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发挥所长,让农村、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到助农队伍中来”。

  在科技小院模式下,师生们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种植成本。拼多多平台则逐步投入资源,帮助农民打开市场、提高销量。事实上,拼多多早就开始布局农业。拼多多以农产品零售起家,首创“农地云拼”模式,发起“农云行动”,开展“暖冬行动”等活动,助力农产品加速上行时,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被吸纳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拼多多已经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古生村科技小院今年初在这个舞台上,摘得了桂冠。

  从最初服务一家一户的“1.0”模式发展到现在古生村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如今的科技小院,由“授人以鱼”逐渐升级为“授人以渔”,正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赋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如今,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已经初步探索了一条适合古生村的发展路线。金可默带着学生们和村民一起跳广场舞交朋友,在民居、村口翻垃圾收集检测样本,组织学生给村民孩子辅导功课,与村民“打好交道”;与学科同仁、政企单位协作,建立科技小院集群,建设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精准防控体系、推动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应用推广;还组建人文科技小院,开发当地饮食、民宿等特色项目,传播当地文化。

  发展现代化农业,振兴乡村经济,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初来洱海的时候,金可默还有些忐忑。现在,她欣慰地看到,学生们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能加入科技小院,一起为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振兴贡献绵薄力量。”金可默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