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活力满园 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1月15日,气温骤降,空气里夹带着丝丝寒意,而在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乡村产业园内,各个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赶制订单忙发货
从海东市平安区出发,穿过一条蜿蜒的柏油路,便抵达位于三合镇条岭村的乡村产业园。
迈进乡村产业园的大门,看见一辆货车停在院内,几名工人正在装车。一旁的青海高原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杨正林说,刚过去的“双11”公司收到了不少订单,现在正抓紧安排装车发货。
在青海高原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展厅里,陈列着牦牛奶贝、青稞奶茶、果粒奶酪、沙棘原浆、枸杞原浆等系列加工产品,据统计有100余种。这些产品有个共同点——原材料产自青海本地。
“自从搬到乡村产业园后,公司新采购了一批设备,加大了对青海本地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力度,也就是原材料就地消化了。”杨正林说,这些深加工产品中,像沙棘原浆、枸杞原浆等颇受市场欢迎,每月订单不断。
在入驻三合镇乡村产业园之前,青海高原农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西宁机场,客户也针对省外的游客。在杨正林看来,青海本地特产品质高,备受省外消费者的青睐。而深加工的产品比较少,尤其是产品的包装上缺乏创意,这也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
杨正林说,入驻乡村产业园后,他们先后引进了花草茶(八宝茶)生产车间,干果、杂粮生产车间,蜂产品、果酱生产车间,固体饮料、代餐粉生产车间等5条生产线,生产出了固体奶制品,沙棘、枸杞原浆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成立研发团队,尤其在产品种类和外包装上下功夫,研发出了一批新颖的产品。
在果酱生产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在包装黑枸杞原浆礼盒。操作台上堆放的礼盒呈深紫色,与黑枸杞果色浑然一体,看起来美观大方。
杨正林说,公司现有枸杞、藜麦种植基地,沙棘培植基地和优质的原料供应体系、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流程和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目前,公司销售额2000余万元,可解决用工30人至50人。
烘烤麻花实力“圈粉”
“我们生产的麻花不是油炸的,而是烘烤的,口味没得说,现在也圈了不少‘粉丝’。”走进青海三合源食品有限公司车间,一名中年男子迎上来介绍麻花,言语中透露着对公司产品的自信。
这名男子便是青海三合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强。杨强说,公司生产的麻花原料以青稞、藜麦等青藏高原上的农作物为主。由于生产工艺不同,口味也与众不同。
说话间,杨强打开包装,将麻花递给记者品尝。正如杨强所介绍的,精致的小麻花香脆可口,别有风味。
杨强说,公司生产的麻花、锅巴共有4种口味,产品主要销往新疆、四川、云南、江苏等地,年销量达150吨。目前,他们正在做青海本地和甘肃的市场,未来计划将进一步扩大销售区域。
而在与之一墙之隔的青海西海牧场乳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现场的一名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加工固体奶制品,原材料取自周边牧场。加工生产出的奶贝、奶酪等产品也受到市场的好评。
工厂车间建在家门口
每天9时,家住附近的石灰窑回族乡黎明村村民祁重祥准时到乡村产业园的企业上班,和同事们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我也过上了‘朝九晚五’上班的生活。在家门口工作,既能挣上工资,也能照顾一家老小。”祁重祥说,公司每月给他发3000余元的工资。
像祁重祥一样,在三合镇乡村产业园里打工的附近村民不少。祁重祥说,以前妇女只能在家中务农和照顾一家老小,搬出大山之后,她们不再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也能外出打工挣钱了,特别是在家门口就有就业的机会。
为解决三合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403户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17年,在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商务厅和扶贫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170万元的三合镇乡村产业园在条岭村建成。
三合镇乡村产业园自投入使用以来,致力于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带动农户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三合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园区产品加工,各村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由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青稞、燕麦、蕨麻等农产品,由园区企业按高于市场价标准收购、加工、销售,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吸纳园区附近村、特别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劳动力到园区务工就业,村民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实现在家门口务工。目前,已有50余名安置区及周边村群众长期在园区上班。
目前,园区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共入驻3家企业。围绕新的发展趋势,三合镇乡村产业园将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研发更多更好的高原特色产品,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打造“互联网+产业园生产+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模式,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村和易地搬迁群众稳定持续增收,使园区发挥出更大的扶贫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让三合镇村民实实在在看到了致富希望,这也是平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