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2023-09-21 14:10:49 - 新闻联播

这里有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华夏第一村”,诞生了“中华第一龙”。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曾是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和辽中京曾坐落于此。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千年辽塔,耸立于辽阔草原之上。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地区。如今,这里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民族,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悠悠牧歌。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因城区东北部一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

赤色山峰,屹立万年,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也见证着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恢宏诗篇。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峰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01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之外,中华文明还有一大源头——西辽河文明。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西辽河流域位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接合处,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

位于西辽河流域的赤峰市,以古文化遗址数量众多、考古学文化类型丰富而著称于世。

这里是“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已经有了以种植粟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遗址中发掘出的炭化粟和炭化黍颗粒标本,经多国粮食起源专家鉴定,均为人工栽培,其年代为距今7700至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000至2700年。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有“华夏第一村”。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村的兴隆洼遗址,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显现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中华始祖聚落。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有“中华第一凤”。这件陶凤杯诞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赵宝沟文化。《尔雅》中记载,凤的雏形是鸡头、鱼尾。这件陶凤杯将凤的雏形完全显现,这在史前文物中是首次发现。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里还有“中华第一龙”。这件C形碧玉龙,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龙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体积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龙形玉器。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件“中华第一龙”,正是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文明最闪耀的星斗,它距今约五六千年,延续时间达一千五百年之久,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红山文化的玉器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题材广泛。中国古代有两大玉文化中心,南有良渚,北有红山。两种文化一南一北,双璧同辉,照见的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格局。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而红山文化的陶器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本地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同时受到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西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和突出,它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知名红山文化专家刘国祥曾这样说。

中华文明在起源时,便并非“一烛独照”,而是多种文化散点式发生发展,恰似“满天星斗”,各种史前文化有其鲜明特征,又彼此影响。可以说,在肇端之始,包容性便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

02

西辽河流域一直繁衍生息着诸多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西辽河,共同发展了西辽河文明。

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在西辽河流域建立了辽政权。赤峰地区曾是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辽上京临潢府和辽中京大定府均坐落赤峰境内。

契丹认同中华文化,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兼容并包。在制度方面,辽承袭唐制,吸纳宋制,融合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辽道宗曾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宋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交融时期,在共存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宋辽双方建立了遣使交聘制度,往来频繁。同时,双方还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彼此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交往。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一时期的很多事物,都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体现。契丹文字便是其一。辽创制文字时,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协助下,删减汉字笔画,创制了契丹大字,后又参照回鹘文的拼音法,以汉字为笔画创制了契丹小字。当时,契丹字和汉字并用,但汉字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辽阔草原上屹立千年的辽代古塔,也是交流交融的见证者。辽塔是辽最具创造性的建筑成就,在继承唐代塔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西域、敦煌等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东西互鉴、南北交融的结果。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大家都很熟悉唐三彩,那么你知道辽三彩吗?辽三彩是仿照唐三彩烧制而成。不同的是,辽三彩中无蓝色,多用黄、白、绿三色釉,素雅端庄,其中三彩方碟、海棠花式长盘等器型富有契丹民族风格。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鸡冠壶作为辽代瓷器中最特别的器型之一,也融合了多民族的元素。契丹族逐水草而居,盛水、酒、奶的容器最早是皮囊壶。辽代陶瓷业兴起后,开始烧制外形完全仿照皮囊壶的鸡冠壶,大肚子、小口。到了辽中晚期,很多契丹人转为定居生活,加之受中原器型的影响,鸡冠壶的形制逐渐发生改变,壶体修长,更适合在室内摆放。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元朝的大一统,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混为一体,多民族共居同处、开放包容,辽阔的疆域成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高足杯我国自古已有,元代是高足杯的大发展时期。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受蒙古族生活习惯的影响,高足杯的口径变大,敦厚似碗状,柄足增高,便于在马上饮酒,所以高足杯也被称为“马上杯”。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这件元代青花高足杯绘有青花双凤纹、暗龙纹、缠枝花卉纹等,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惯用的纹样。一件高足杯,照见当时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盛况。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清代,随着盟旗制度的推行和清政府开发边疆政策的不断放宽,大量中原人涌入赤峰地区,与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创造了农牧交错、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

这件红缎团花牡丹女夹袍,是一件清代蒙古族女子嫁衣。这是件蒙古袍,使用的也是蒙古族刺绣工艺,但所绣纹样却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惯用的纹样“团花牡丹”,正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又一生动写照。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赤峰博物馆的一件件文物,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胸怀,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共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03

看过历史、再看当下,走出博物馆,走进热气腾腾的城市。

今天的赤峰市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居住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民族。

位于松山区的临潢家园社区,就居住有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等13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合聚居社区。临潢家园社区建立了“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更好地服务各族居民群众。

临潢家园社区还有一个创新之举——民族融合小课桌。每逢周末,社区就会开设同唱一首歌、民族故事会、手工创意等免费课程,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心间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走进“中华第一龙”故乡,探寻中华文明包容密码

临潢家园社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缩影。而“临潢”二字正是取自辽上京临潢府,以城临潢水(西拉沐沦河)得名。跨越千年,民族团结的诗篇在这片土地上延绵不息,在新时代续写出新的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纳百川的中华文明,定将绵延繁盛、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调研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央视新闻新媒体展开调研行,通过走访博物馆、介绍古建文物、访谈专家,深入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与魅力。

监制/李浙 主编/王兴栋

记者/谢玉洁 校对/高少卓

部分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赤峰市文博院、内蒙古日报等

鸣谢/赤峰博物馆

©新闻联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