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立体三维课程滋润科创新苗

2024-07-03 19:04:27 - 中国教育新闻网

按照科学教师的指导,学生谭湘怡在一小把绿豆下方铺一张湿纸巾,再浇点水,待绿豆冒出小芽后便将其转移到泥土里。豆苗破土而出向上生长,谭湘怡特别激动,“这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我对科学有了好奇心”。

这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粤实”)科创教育的生动片段。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19年建校以来,便以科学教育为办学特色,为培养创新人才厚植成长沃土。

为给三维课程落地提供科学教育实验平台,粤实着力构建立体式、特色化的科学教育三维课程体系,并打造人工智能室等“7+1”特色场景群。学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设面向全体的普及性课程、面向群体的发展性课程,以及面向个体的创造性课程,夯实基础、发展兴趣,进而挖掘培养科创潜力人才。

“打造科技特色校,首先要努力做好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我校在激发全体学生科学兴趣的基础上,以兴趣为‘强引擎’,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再从中发掘、培育科技创新的‘好苗子’。”粤实校长李大鹏介绍,学校按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科学课。学校还开设了8节人工智能地方课程。科学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很多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很多学生在“双向奔赴”中,渐渐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兴趣的种子发芽后,如何呵护这些“小苗”,让他们在科学教育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粤实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了科学社团课程,以自主选修、混合走班的形式,为科创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养好蚕宝宝需要注意些什么?”科学课后,学生们围着教师陈斌洁,追问心底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我可以让他们去网络寻求答案,但我更希望,他们能保留好内心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并为他们发展探索欲,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于是,陈斌洁依托学校的社团课程体系,开设了“趣味科学”社团。与基础课程相比,“趣味科学”社团课更加重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并提高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

“呼呼呼……”面前的木质无叶风扇不断吹出凉爽的风。“风扇没有叶片,为什么能吹出风?”学生周司泓困惑不已,向陈斌洁请教无叶风扇的工作原理。

“它的叶片藏在了风扇的底部,在电机的驱动下,会吹出一股强大的风,这样的设计会使产品更加美观。”听完陈斌洁的解释后,周司泓恍然大悟,对科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陈斌洁在社团课前期,会指导学生们分组合作,拼装木质风扇、双螺旋桨飞机等模型。在拼装双螺旋桨飞机的过程中,陈斌洁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接电机线路,甚至电池正负极都接反了。她向这些学生,耐心地说明机器各部件的功能、部位等,并引导他们重新拼装。

在社团课的后期,陈斌洁带着学生进入学校实验室等创客空间,进行更自主的设计和创作。周司泓用木板、钉子、橡皮筋等工具,拼接出挖掘机的雏形,并通过两根软管,将其与针筒连接。他推拉针筒压缩空气,挖掘头便会前后伸缩、上下移动。

“我从小就很喜欢研究挖掘机。这次我通过设计与制作模型,更直观地了解挖掘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很有成就感。”这款“双通道挖掘机”,模仿液压提供动力,是周司泓最喜欢的作品。

提升科创兴趣浓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后,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助推这些“好苗子”拔节生长?“在动手创造中,学生将所学和所想有机融合,科学素养内化为动手创造能力。学校根据‘科创好苗子’的兴趣特长等,围绕人工智能、创意编程等,努力为他们开设个性化的竞赛课程。”李大鹏介绍,在教师带领下,粤实很多痴迷于科创的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竞赛活动,以赛促学。

“没带振动传感器怎么办?”当看到竞赛题目要求制作智能健康运动器械时,学生王冠智说。“没事,我们还可以用超声波传感器!”队友刘思博急中生智,他将一个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到一个圆环里,并绑在腿上。

“人在运动时,超声波传感器能检测出距离的变化,从而起到一个计步的效果。”刘思博提出了解决方案,王冠智受其启发,开始编写程序,并将参赛作品连入物联网,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这次竞赛,王冠智不但提高了科创能力,而且深感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