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北部再镶一颗“生态绿宝石”

2024-06-13 09:43:21 - 北京日报

海淀北部再镶一颗“生态绿宝石”

清新明亮的开阔水域、静坐听蛙鸣的水边亭轩、林下小溪的幽静风貌、串联连廊栈道的亲水路线……随着崔家窑湿地公园二期正式完工,更多样更丰富的湿地公园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晨练、休憩、观鸟、近自然体验,崔家窑湿地公园呈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力画卷。

记者在崔家窑湿地公园入口处看到,Logo景墙与中式门楼相结合,形成了门户特色景观。两侧通过微地形和植物形成了天然的院墙,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中式特色铺装、紧凑的植物景观与入园之后豁然开朗、远眺湖景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让人仿佛从城市中走入静谧“桃花源”。

“一环、两带、五区”打造水系为主的景观湿地公园

崔家窑湿地公园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占地14.72万平方米。公园西侧及北侧与宏丰渠相邻,南至丰润中路,东至宏丰渠东路。所属地历史上曾是水稻种植区,整体地形平坦,水源涵养充足。公园总体设计结合区域历史,以“观农桑、品文脉”为主题,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将生态涵养纳入公园设计理念中。公园内以“一环、两带、五区”为规划,“一环”即主园路环,串联景观分区;“两带”即农桑文化脉络带和滨水漫步景观带;“五区”即是农桑文化区、自然湿地区、儿童游乐区、林荫休闲区、森林休闲区。多个景观节点延续地域农桑文化传承的同时,创新城市湿地生态景观。

“我们在建设中顺应地势,巧用土方塑造湿地岛,堆山地形设计与园内广场、水面空间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视野。同时,在水系设计上避让了现有林地,并通过引宏丰渠河道水源入园,打造出坑塘湿地、雨水湿地、林溪湿地相结合、水系为主的城市景观湿地公园。”崔家窑湿地公园项目负责人介绍。作为海淀区“水清岸绿”行动计划的重要工程之一,公园采用“林水结合”的模式,以“水景”环抱绿地,与西侧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相呼应,通过抚育一片城市小森林,汇流百亩自然湿地,展现地域农桑文化,呈现出海淀山水园林的特质。

山花烂漫、林下小溪、自然风光林多种湿地景观重塑片区生态基底

“水边就有亭子,可以休息又可以在这儿看风景,公园里春天的时候还有一大片蒲公英花海,我们拍了好多照片,真的太美了。”家住大牛坊村的邹女士自去年公园一期建成开放以来,经常在公园社鼓轩内与朋友共舞。

沿公园内步道前行,园内地势高低结合、错落有致,沿途森林、草地、湿地景观兼备,既有开阔明亮的水系视野,也有林下小溪的幽静步道。公园内还配备了景观栈道、观水平台、儿童游玩沙坑等,不少儿童在公园内嬉戏玩耍,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奥秘。休闲、游憩、服务等各类便民设施配备完善,提升了市民游玩的幸福感、舒适度。

记者在园内注意到,不同区域搭配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树种、花卉,与湖水、湿地岛打造出风格不一,又相辅相成的湿地风光。据介绍,公园入口处栽植了山杏、山桃、海棠、玉兰等花卉灌木,开花时节整个公园花团锦簇,花香四溢。河两岸、塘边则以垂柳为主,搭配碧桃、迎春等灌木,水岸边配置香蒲、睡莲等水生植物,为水生动植物配置良好生境空间。林地风光以现状杨树为主,补植了国槐、旱柳、桧柏等形成以杨树为基底的自然风景林,点缀金银木、珍珠梅等灌木,同时搭配丹麦草、玉簪、二月兰等植物,让植物季相、空间层次更丰富。

为恢复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公园还通过构建水生植物群落重建湿地动物系统、恢复栖息地形成“植物-底栖-鱼类”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被系统构建、浮水植物系统构建、挺水植物系统构建。通过狐尾藻、龙须眼子菜、金鱼藻等植物的种植,进行光合放氧、分解有机物,从而促进水生植物的健康生长。通过适当放养鱼类,同时放养少量螺类、蚌类等水生动物,重构湿地动物系统与栖息地。根据区域水环境功能、地形地貌、水深流速,景观效果等实际情况,以“返璞归真,遵循自然”为原则,遵循水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以植物修复体系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

“公园充分利用场地内现状林木保留原始生态种群,将水系作为生态基础,进行水质净化和生态涵养。”项目负责人介绍,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山石,通过公园建设、生态维护、园林造景的完美结合,同时吸收LID(低影响开发)理念,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工建设、自然风光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营造出原野近自然的生态空间。(记者张楚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