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中暑的“终极”是热射病

2024-06-13 17:10:31 - 新京报

北方高温范围持续扩展,强度增强。北京市今日发出高温橙色预警,预计6月11日至6月13日,每日13时至17时平原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高温也可以热死人。从出现先兆中暑到发展为热射病,一些关键症状需牢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提醒,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大汗、口渴等症状,就提示可能要发生中暑。如果没有及时休息、补水、降温,会持续发展,不引起重视,就可能会发展重症中暑,最严重的便是发展为热射病,死亡率高。

人体体温是如何调节的?

迟骋介绍,人类是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大脑中有一个结构叫下丘脑,负责人体的体温调节。有了它,不管外界温度如何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一年四季都能将我们的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会通过开放毛孔,加快血流等方式增加散热降低体温。反之遇到寒冷环境,就会通过肌肉收缩、激素分泌增加等方式增肌产热,以保持体温。

例如,发烧时会出现寒战,实际上是由大脑发出指令,让肌肉震颤增加产热,以达到新的体温平衡,反之大量出汗,就会帮助降低体温。

如果外界的温度急剧升高,人体体温也会急剧升高,超出大脑对体温的调节控制能力,一旦失控,就不能让人体做出一系列诸如出汗、毛孔扩张、血流增快的改变,来降低体温,此时身体热量就在体内大量聚集而出现体温异常升高,甚至出现40度以上超高热,这时就很有可能发生热射病。

所以说,热射病的高烧与日常感染的高烧不同,主要区别就在于大脑对体温调节失控了。

中暑和热射病是什么关系?

中暑,发病顺序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的最严重状态就是热射病。通俗地讲,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

先兆中暑,也就是还没到中暑的程度,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大汗、口渴等,出现以上症状有可能预兆会发生中暑。

轻症中暑,表现为上述症状加重,面色红、大量出汗,体温可上升超过38℃。

而一旦出现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40℃,甚至达到42℃,同时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肌肉抽搐、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最终会因心、脑、肝、肾等多个脏器衰竭及肌肉分解(横纹肌溶解),造成死亡。

从中暑发展到热射病有哪些表现?

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大汗、口渴等症状,就提示我们可能要发生中暑。

如果没有及时去休息、补水、降温,就会进入到轻症中暑阶段,患者通常头晕、恶心、呕吐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体温升高,部分患者体温可以升至38℃左右。

此时还没有重视,口渴会进一步加重,发展至重症中暑阶段,如果继续劳动工作,患者会出现腹痛、晕倒,随之肢体抽搐、昏迷、多脏器功能损害,就到了最严重的热射病阶段。

为什么热射病死亡率高?

热射病是一类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发生,死亡率可以高达70%-80%。

迟骋以煮鸡蛋打比方。生鸡蛋是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变性。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当人体温度异常增高,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一旦变性,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体内的脏器就无法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

加之夏天大量出汗,丢失水分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此时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衰竭,让病情雪上加霜,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极高。

如何预防中暑?

在热射病之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预警信号,如果能够重视这些信号,可以避免发生。

迟骋提醒,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运动或者生活。当室温超过32℃或者室内湿度超过60%,建议每30分钟休息5-10分钟,同时要注意补水,劳逸结合;及时补水,特别是含有盐分的淡盐水;建议清淡饮食,如果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加之抽烟喝酒,容易导致湿热体质,更容易发生中暑;多补充有防暑降温作用的饮品和时令水果,比如绿豆汤、绿茶、西瓜等;一旦出现先兆中暑症状,说明身体已经发出预警,一定要及时休息、补水和降温。

中暑了怎么办?

避免热射病的发生,重在预防。因此,要重视中暑早期症状,在先兆中暑、轻症中暑时期,出现症状及早处理和就医。

出现中暑症状时,一定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温;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来补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这些通过物理降温和补水的方法来纠正轻症中暑简单易行。

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和锻炼的人群,体质较差的老人小孩、孕产妇等人群,容易发生中暑。迟骋强调,一旦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一定要借助专业医疗手段,立即拨打120,并将患者仰卧位,解开衣领,移至通风、阴凉、干燥处,等待救护车的到达。

误区一:只有夏天才会中暑

中暑并不是夏天的专利,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也会出现。

很多朋友喜欢蒸桑拿、泡温泉,这里的温度都在40度左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一样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误区二:出汗多是好事

近些年,随着健身热潮,很多人通过锻炼大量出汗燃脂减重。专家指出,出汗多的确为是否能够燃脂的一个评判指标,但要适度,成人一个工作日的出汗量的极限是6升,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就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注意补水,加之环境高热高湿,极易发生中暑。所以说,出汗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三:老人夏天要经常补充电解质

补水所需的淡盐水,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是人体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市场上销售的电解质饮料,除了氯化钠,通常还含有钾、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多有基础病,比如肾脏疾病,本身就会产生血钾问题,服用电解质饮料后可能会适得其反,一定要慎重,建议缺什么补什么,给予最简单的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是最安全的。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

校对卢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