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2024-08-13 09:52:08 - 新浪新闻

□文化中国行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59项世界遗产中,长城,历经两千多年持续营造,涵盖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总长超过2.1万公里,是璀璨绚丽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长城,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崛起,

岿然屹立万山之巅,

讲述着农牧两种文明碰撞融合的故事。

长城,从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一路走来,

携带着民族文明密码,

长到你我心田,融在你我血脉。

长城,我们世世代代的图腾,

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我们的民族风华正茂,我们的长城正当青春。

法治日报8月13日推出特刊《长城内外》,记录新时代的人们在怎样保卫、维护长城本体,在怎样探索、传承长城文化。让古老的长城,在“两个结合”中,激荡起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力量!让青春的长城,直挂云帆,伴随华夏儿女奋力续写复兴新篇章!

长城六人

董耀会:从山海关徒步嘉峪关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武杰

1980年的长城还有些“落寞”,人们对长城的了解可以用不多、不够甚至没有来形容。那时候20岁出头的董耀会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电业局的一名外线工,他眼里的长城是具象的,是在野外架设高压线路远眺时映入眼帘的蜿蜒曲折、城墙残破的样子。

徒步长城的想法就是这样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如果我能在长城上留下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把这一路看到的长城保存情况用文字、图片记录下来,再把一路上的人和事写成文学作品,那肯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为了将文艺青年的理想变成现实,他和同伴准备了两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关于长城的记载少之又少。然而,无料可查、无处下手没有让他们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如果什么都有了,我们还做什么”。1984年,董耀会和同伴终于踏上了徒步长城的旅程,面对未知,他们并不恐惧,“一步一步走就是了”。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历时508天、徒步7400多公里,成就了他们关于长城的首部作品——《明长城考实》。

而这,仅仅是董耀会与长城故事的开端,谁也没想到,一次源于文艺青年的先锋之举,成为董耀会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事业。

“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听到这个问题,董耀会一笑,“不需要坚持,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最初徒步长城是一件特别自我的事情,真正走过长城、了解长城后,就变成了一种责任、担当,如果不为长城保护做些什么,就觉得愧对了长城、辜负了长城”。

这一路,他们受到村民们热情地帮助,也看到了大家因为对长城认识不足而破坏长城的行为。尽管长城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因为大段的长城处在偏远的乡村,人们并不知道长城的珍贵,此时的长城早已卸下了抵御外敌的历史使命,成为周边居民“靠长城吃长城”的存在。

早年间,居民在长城本体及周边区域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挖取山石、农作物耕种和灌溉等,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是在破坏长城。面对询问,有人一脸怀疑,长城在北京呢,我们这就是个边墙。那时候董耀会看到的明长城只有三分之一的墙体保存得比较好;有三分之一已经倒塌了,成遗址了;还有三分之一,连遗址都没了,已经彻底消失了。

董耀会把长城比作老父亲,在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之下不断衰老,为了让这位老父亲长寿些、再长寿些,董耀会把让大家知道长城、了解长城进而保护长城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

1987年,董耀会参与创建了中国长城学会,其使命为研究长城、保护长城、宣传长城、利用长城。董耀会的大半辈子也是如此,为传播长城文化奔走呼吁。2006年,为了完成《中国长城志》的编纂,董耀会辞去了中国长城学会和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2016年,灌注了多位专家心血的首部全面记述长城的历史文献《中国长城志》完成。

60岁的时候,董耀会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为了长城事业陪年轻人一起成长和奋斗30年。那一年,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涵盖长城历史、军事、地质、地理、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机构,董耀会担任首任院长。而后又成立了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这几年他一直努力,期望更多的高校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为长城保护培养年轻人才。

2024年,67岁的董耀会再次徒步长城。让他欣慰的是,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董耀会始终认为,长城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力量,更重要的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其中有志愿者,也有曾经向长城“伸手”的村民,长城脚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因为长城资源获益,他们也自发成为长城保护者。

梅景田:一巡就是几十年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武杰

40多年前,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的石峡村有一位中年人,因为自发保护长城而被调侃“闲得没事干”,他就是石峡村村民梅景田。

石峡村位于北京延庆八达岭镇西南部,在八达岭古长城和石峡关长城脚下,三面皆被长城环绕。村民在长城脚下出生、成长,这里是他们年幼时攀高爬低的游乐场,也是他们长大后建房造厂、盖猪圈的取材之处。

村民熟悉这段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梅景田也是如此。

20世纪70年代,梅景田到白河水库工地干活,这一去就是7年,偶尔回来一两天也顾不上登长城,但是他常常梦见长城的样子,“我们对长城的感情不一样”。

等1979年梅景田结束工程回到村里,长城已经完全不是印象中的样子,有的边墙坍塌了,有的砖墙没有了,有的城楼直接被炸毁了……

“太晚了!”80岁的梅景田提起当时的情况,依然充满遗憾,“有人在长城上刻下哪个省市县的×××到此一游,还要刻上日期,一块砖不够刻,要用上两块;还有人直接把墙砖搬回了家”。

从那时候开始,这段长城上多了一位保护人。务农之余,梅景田每月都会带上水、干粮,背上镰刀去长城上巡逻,清理杂草、垃圾,既要防火又要防止有人“拆大砖”,还要阻挡游客攀爬、刻字、破坏。没有工资、没有保障,甚至支持者寥寥,一个人一条道一年报废七八双胶鞋,一走就是几十年。

有一次,延庆区的文管部门到石峡村查看长城的情况,工作人员对梅景田说:“老梅,你得坚持。”如今有些耳背的梅景田大声重复着那句话,“我就记住他那句话了,让我坚持”。

2006年,情况有了改变。梅景田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时候,常常在工作会上强调保护长城的重要性。那一年,他提议成立石峡村长城保护协会,“谁要参加就报名,没报酬,纯属自愿”,梅景田会上再三强调。

让人惊喜的是,响应者众多,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的小村庄成立了80多人的保护协会。人们的想法单纯,就像如今石峡村村口的那句话:“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也是在那一年,《长城保护条例》施行,这是第一次在综合性法规之外为一个单项文化遗产制定的专项法规,开创了文物专项立法的先例。有了法制保障,大家保护长城的时候腰杆都挺得更直了。

梅景田见证了长城保护的从无到有,也见证了“正规军”的诞生。2019年,石峡村招聘长城保护员,通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梅景田的外甥女刘红岩和女儿梅兰芬先后成为长城保护员。带上工作证,穿上统一的橘色马甲,拿上镰刀、手锯、垃圾夹,背上装着急救包和干粮的背包,她们和其他五位长城保护员踏上了父辈走了大半辈子的长城保护之路,“从老一辈手里接过守护长城的重担,可不敢对不起长城,对不起老人们几十年的努力”。

张鹏:爱长城也有点怕长城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周末》记者郑超文/图

张鹏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长城保护员,他对长城再熟悉不过。

山海关长城的变化和现状都印在张鹏的脑子里:哪里的城墙“全是老的”,哪里有“新补的豁口”;一段时间内,城墙发生了哪些细微变化;目前长城两侧有哪些地方正在进行施工;每隔几公里,长城的建筑风格有哪些不同;雨后,哪段长城上能看到最美的云海……

张鹏爱长城,敬长城,甚至一度有点怕长城。说怕,是因为他发现与长城有关的知识太多,涉及文化、历史、地理、军事、建筑……张鹏怕自己学不过来。一次活动中,有专家提示他,要在实践中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不要仅靠资料去“研究”长城,他这才释然。

秦皇岛市是长城保护员制度的首创地。2003年,这里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2006年,这一制度写入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

张鹏说,长城保护员是一份兼职工作,“有补助,但不多”。与一般的志愿者相比,长城保护员肩上的责任更重。

山海关长城全长27.639公里,平时由长城保护员分段、定期进行巡查。遇到下雨、下雪等特殊天气以及暑期游客增多的时候,长城保护员还要增加巡查的次数。

张鹏从小就喜欢爬长城。成为长城保护员后,参加与长城有关的公益活动,爬长城捡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拍照记录长城,成了他的生活日常。

山海关区内,有17公里的山地长城由张鹏负责巡查。在张鹏的手机里,与长城有关的群聊有十几个。其中,长城保护员工作群的每个成员会定期往群里发巡查记录。

“简单而言,我们的工作就是观察长城有没有‘生病’,有没有‘受伤’。”张鹏说,“比如,雷雨天气后墙体有没有发生鼓闪、坍塌损毁?游客多时有没有人为破坏?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反馈,便于文物部门及时进行抢修。”

20年来,秦皇岛境内223公里长城沿线留下了长城保护员的足迹。他们陪伴着长城的晨昏与四季,长城也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作为“85后”,张鹏曾是山海关最年轻的长城保护员。如今,团队中加入了比他更年轻的人,这支队伍越发有活力。

谈及对长城的感情,张鹏这样形容,“还像处于热恋时那般浓烈”,而且,“我还在不断发现‘她’身上新的优点。”

郭颖:给长城文物找归宿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周末》记者郑超

1984年,一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掀起了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活动开始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长城修复工作提上日程。

长城保护修复是博物馆展陈的重要内容。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副馆长、山海关区长城学会会长郭颖说:“40年前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让长城保护意识开始深入人心,我们要将40年前的那场活动以及40年来的长城保护修复,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山海关区角山山麓,离腰铺九号敌台不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已展露全貌。该馆于2021年12月开工建设,占地106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郭颖非常熟悉藏品背后的长城保护、修复故事。作为文物征集工作的专班负责人,郭颖与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及市民建立了直接联系,切身体会到市民的捐赠热情。

“您看看这个有没有用?有用就拿走。”现在,还不时有人给郭颖发来实物照片,如是问询。

2022年底,尚在建设中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面向社会征集文物,消息一经发布,便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他们从来不要一分钱。”郭颖说,在很多市民的朴素认知里,把东西捐给博物馆,就是“给它找了一个好归宿”“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比放在自己家强多了”。

刚接手博物馆工作时,郭颖曾感到“有压力,没方向,不知道怎么办”,在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后,郭颖顿觉自己有了“强大靠山”。

一人进行捐赠后,还会带动他周围的人。很多市民纷纷拿出家传的“好东西”捐给博物馆,还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把跟长城有关的老物件买回来,再进行捐赠。

郭颖记得,有市民捐赠了家里老辈传下来的明代竹节炮,目前这件文物已经上展;有市民搬来了自己家厨房腌菜缸里有特殊凹槽的压菜石——长城石夯;有人在整修自己家院落时,发现有很多墙砖上面“有符号”,随即给博物馆发来照片。

就在不久前,一名长城摄影爱好者给博物馆带来了他从长城上发现的一枚残破的石雷。“这枚石雷从中间断开,它的珍贵之处在于,里面还留有当时的芦苇秆。”郭颖解释道,据史料记载,石雷用石制成外壳,内装炸药,通入芦苇,引信则从芦苇内穿入。石雷在全国各地长城考古过程中都有发现,但仍有芦苇秆的石雷却十分罕见。

截至目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达5399件,已经上展1833件。其中,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共征集社会各界人士无偿捐赠的10大类423件藏品。“许多藏品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物的数量和类别。”郭颖说。

北靠长城,南望大海,这座长城主题的博物馆主体建筑融于山海关长城的城堡体系中,恰与山海关历史文脉统一。

郭颖表示,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将成为长城精神、长城文化和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的集中展示平台,成为新的长城文化地标。

博物馆的建设也带动了山海关北部山区多个村落的发展,郭颖说,未来,博物馆还会进一步促进山海关区北部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尚珩:感受长城的温度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武杰

许多人从第一次登上长城,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城向他们展现了不同的魅力,或雄伟,或沧桑,而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眼中,长城是温情的,有烟火气的。

尚珩与长城的相遇并没有什么特别,1991年,7岁的小游客尚珩第一次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就被看不见来处、望不见尽头的长城深深吸引;1995年,15岁的尚珩在家人的陪同下徒步野长城,从古北口到司马台,3天时间,尚珩深刻感受到长城别样的魅力——古朴的、自然的、鲜活的、残破的、引人思考的长城。

此后,他跟爷爷、跟驴友、跟同事无数次登上长城,因为工作,更因为热爱。这些年来,他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3000公里。大多数人对长城的了解始于雄伟壮丽的外观,终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然而尚珩心里的长城不仅如此,他说:“希望人们到长城参观游览时,不仅看到雄伟的长城建筑及遗迹,还能了解更多的长城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2007年,正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就读的尚珩,听说山西启动长城资源调查后立刻报了名,那是他第一次以“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长城。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跟着调查组跑了十几个县、几百座烽火台,初步明确了长城烽火传报体系。

2010年,尚珩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10多年间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中国历代长城研究”“明代蓟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古学研究”“山西长城碑刻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等研究项目。通过这些考古研究项目,可以推测出戍边士兵们在长城上生活、训练、御敌的模样,泥垒砖砌的长城一下子充满了温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长城断断续续修建了两千多年,短短一句话随着长城考古的深入变得鲜活。

工作之余,尚珩一直参加与长城相关的公益活动,为孩子们讲课、培训长城保护员……说起长城保护,尚珩如数家珍,这些年来,他不是在长城上就是在去长城的路上,见证了长城保护的诸多变化,也见证了长城保护修缮理念的更新和进步。

近年来,关于长城保护的项目越来越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使长城的许多地方都得到了及时修缮,有了国家的重视和资金支持,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2021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保护长城不再是“孤军奋战”,在勘察前期引入考古,并将考古、遗产保护、结构、材料、植物、水环境、测绘、数字化等多学科协同研究贯穿全过程,多领域专家组成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使长城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

长城保护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事儿,这一路,同行者不断加入,而尚珩与长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吉双喜:修缮“尽量不垒新砖”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记

□《法治周末》记者郑超文/图

“就在这里。”

7月5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吉双喜比约定时间提前到达了位于角山长城景区外的腰铺九号敌台。烈日下,他站在山坡上,边打电话,边向记者招手示意。

2020年起,文物部门对腰铺九号敌台及其南北两侧长城共980米进行保护维修工作,吉双喜参与了此次修缮。去年10月,山海关长城保护展示工程——腰铺九号敌台修缮工程完工。

吉双喜有40多年的长城修缮经验。他曾担任山海关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科科长多年,先后参与老龙头长城、山海关古城、角山长城等项目的修复、复建工程,退休后被文物部门返聘,继续从事长城修缮工作。

腰铺九号敌台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增建,是山海关境内43座敌台之一,与其南侧的北翼城形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是山海关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前的腰铺九号敌台是空心的、残破的,墙体透露出古朴本色,稳固矗立在山坡上。吉双喜指着墙缝间的白灰,向记者介绍城墙修缮的痕迹。

在实际修复中,施工队优先采用补砌、拆砌、剔补、支护、灌浆、补勾灰缝等传统保护加固措施,对墙体空鼓、悬空等影响结构安全的病害,则采用锚杆灌浆加固、钢板承托等方式方法,确保工程质量。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再到研究性保护,近年来,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工作不断升级。遵从“最小干预”,保持长城“最初的模样”,成为现在长城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最小干预”和“保持原状”,为的是最大限度保留各时期历史信息和长城历史风貌。早些年,对于这样的修法,吉双喜有点接受不了,“既不封顶,也不铺地面砖”“修了跟没修一样”。

但在一次次修缮中,吉双喜逐渐理解了“尽量不垒新砖”的意义,“新砖从远处一看,就知道是后期加上去的”,而保持原貌的城墙,乍一看有点“残破”,看久了却“很有感觉”。

几年前,河北率先出台了长城保护法规,《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和《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分别于2017年、2021年施行。其中规定,长城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风貌。

长城六案

北京:“拔除”立在磨石口关长城的“巨钉”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雪泓

5月21日,北京市怀柔区响水湖东段的磨石口关长城上,沉闷的锤击声过后,随着工人拉动绳子,一根挺立了几十年的线杆缓缓倒下。随后,7根立在长城上的巨型“钉子”被一一“拔除”。经过古建工人的修复,古朴清朗的长城重焕神采。

今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长城保护公益行动”,要求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优势,以扎实的办案成效助力长城保护工作。怀柔区检察院在发现磨石口关长城线杆架设线索后,随即开展监督踏查工作。此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挂牌督办磨石口关长城公益诉讼案件。

磨石口关长城最早建于北齐,明朝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扩整再建,是明长城枢纽工程中“北京结”附近的边关要塞,北京中轴线北部延长线在其西侧穿过,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线杆架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长城修缮时的历史遗留问题。线杆权属涉及多家单位,且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直未被拆除。

“这几根线杆直接架设在长城马道之上,对长城本体造成损害,也给游客安全带来隐患,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城历史风貌和环境风貌的展现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传播。这样的问题不应与雄伟壮丽的长城并存。”怀柔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国超带队实地踏查后说。

4月18日,怀柔区检察院在磨石口关长城脚下举行案件现场听证会。以此为契机,怀柔区检察院聘请长城修缮专家以及长城保护员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到长城保护专项工作中,成为办案调查“技术员”。

“作为‘益心为公’志愿者,我将全程参与修缮工作。”怀柔区文物管理所技术指导专家、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传人程永茂参加听证会后说。

听证会后,怀柔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以公开宣告方式送达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健全区级长城保护工作机制,并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怀柔区文旅局、区城管委、区经信局、属地政府及线杆权属企业多次前往问题点位实地勘查,以专业视角研判长城受损及修缮情况。

如何在保证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移杆撤线?如何在避免损坏树木的情况下将相距近800米的电缆撤掉?新线杆架设地点怎么确定?面对难题,怀柔区检察院在文物部门全程指导下,召集相关单位研究制定线杆移除、受损修缮相关方案举措。

“我们坚持移杆撤线时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同时不对长城造成新的损坏。”怀柔区检察院检察官王德双持续跟进移杆撤线和长城修缮,他告诉记者,在长城修缮专家以及北京市文物局质量监督站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线杆权属企业确定了“选址铺线、接通新线、旧线撤线、线杆移除”的施工路径。

通过无人机搭线及人工抽离线缆方式,6000余米的撤线工作很快完成。拆除线杆后的遗留坑位经长城修缮专家指导,已进行填补修复,磨石口关长城终于恢复了原本畅通平滑的马道。

怀柔区检察院党组书记甄卓说,长城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仅仅依靠政法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该案的办理推动形成了一条“党委领导、检察监督、部门协同、多方参与”推进长城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有益经验。案件办结后,怀柔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向类案治理发力,前往辖区内其他长城点段深入开展全面摸排、全域监督,努力在怀柔全域长城保护中融入“检察蓝”。

辽宁:卫星遥感影像取证17年“时间切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国强韩宇

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锥子山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目前仍未被开发,保留着原汁原味,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牛洞4段却一度出现了保护“真空”:保护标志破损,长城本体上灌木丛生、架设电线杆,保护范围内建有猪舍、住房……

辽宁检察机关掌握这一线索后,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影像取证,调取了跨度17年的现场历史变化,通过“时间切片”,还原违法时间的历史情景,回溯公益诉讼案件的关键节点。同时组织多部门磋商,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督促相关单位履职整改,最终推动锥子山长城得到有效保护。

时间回到2023年8月,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鑫作出“要把辽西明长城保护作为今明两年辽宁公益诉讼检察第一号案来办”的批示。

“葫芦岛市人民检察院组建了由公益诉讼检察部、检察技术科、法警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联合绥中县人民检察院运用无人机对绥中县内长城进行实地勘查时发现了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葫芦岛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洋介绍说。

鉴于此案案情复杂,绥中县检察院遂层报至辽宁省检察院请求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属地检察机关优势作用,有效推动受损长城风貌得到及时修复,辽宁省检察院指示绥中县检察院对此案立案办理,并与葫芦岛市检察院分别指派专人参与办案。

2024年4月11日,绥中县检察院对此案立案调查,并成立了由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担任主办检察官,公益诉讼检察部、检察技术科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专案组。

绥中县检察院聘请葫芦岛市一家专业测绘公司出具了勘测定界图,利用无人机航拍,同时询问国网绥中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负责人、边外村村委会负责人。

原来,早在1979年,为解决当地村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将涉案电线杆架设于长城本体之上;长城保护范围内修建猪舍和养蜂人住房系边外村村民早年间所建,具体修建时间不明。

查清上述两处建筑物的修建时间,成为办理此案的突破口。绥中县检察院利用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远程技术支持,进行卫星遥感测绘,调取涉案区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精确对比2007年至2024年历史图像动态变化过程,确认了建筑物的准确位置、修建时间等重要信息。

绥中县检察院邀请文博专家到现场进行勘查论证,对上述建筑物可能对长城本体及其附属建筑带来的安全隐患、现实危害以及后续整改方案提出了专家意见。

针对确认行政机关法定职责,绥中县检察院先后数次与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座谈。文物保护部门认为,电线杆架设时《长城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尚未施行;猪舍系《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公布前所修建,对两者行为作出处罚依据不够充分,只能建议其所有权人自愿拆除。而且,涉案电线杆系边外村河口屯的供电线路,涉及100余名村民的生产生活,如改变线路涉及资金达33万余元;猪舍系村民自己出资修建,拆除经济受损较大,该村民予以拒绝。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4月19日,在辽宁省检察院、葫芦岛市检察院推动下,绥中县检察院组织国网、文物保护部门、乡政府召开磋商会议,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国网表示,施工资金已到位,并拟定了线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案,待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复后着手施工;针对违法建筑养蜂人住房,文物保护部门已责令限期拆除;就猪舍问题,绥中县检察院向绥中县委请示,县委为此召开协调会议,特批专项拆除资金。

令人欣慰的是,4月22日,金牛洞4段长城内违建养蜂人住房、废弃猪舍已全部拆除,杂灌木清除一空,破损标识修复一新。接下来,绥中县检察院将全程跟进电线改造工程,确保长城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在此案办理过程中,辽宁检察机关不仅一体化办案应对疑难复杂问题,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支持,督促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实现对长城的全面保护,而且以个案办理促进类案治理,探索建立卫星遥感影像协查,打破地理、环境因素等制约,促进了长城保护治理水平的综合提升。

内蒙古:素土回填战国长城墙体坑洞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史万森常煜

□见习记者郭君怡

赵北长城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境内的赵北长城墙体总长17.4千米,是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战国赵北长城。

1959年3月,为打通对外通信传输线路,56根通信线杆被架设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多年来,该通信传输线路成为当地主要的通信联络网。然而,随着长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当年架设的通信传输线路不仅成了违法设施,也导致长城遗址及周边风貌严重受损。由于当时架设该设施的公司早已消亡,该段赵北长城的“病痛”就这样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2021年10月,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向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石拐区赵北长城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并建立完善长城保护工作机制,避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侵害。

“我们邀请了长城保护专家,联合行政机关开展长城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磋商会,总结出长城保护面临的自然损毁与人为破坏因素,为行政机关积极正确履职提供借鉴。”石拐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包卫华告诉记者。

随后,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回复采纳检察建议,积极组织实地勘查,畅通长城保护专项经费拨付渠道,加快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的进度,安装文物碑4处、标示牌5块、界杆4处,完善赵北长城四有档案建设;同时,建立并完善长城保护员巡护、巡查工作制度。

一份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开始为保护长城履职尽责,但在长城上违法架设通信设施的行为尚未有效整改。

据包卫华介绍,综合考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该院及时启动跟进监督,推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长城进行多次实地调研,联合市级检察机关开展一体化监督,并联合通信、国土、交通、河道管理等6家行政部门,召开13次磋商会推进长城通信线杆整治工作。

2023年3月,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介入,经鉴定评估认为,该段通信线路对长城本体及景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应依法迁移。同年6月,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依法责令相关通信公司于当年7月底前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移除线杆,恢复景观原貌,并处以行政罚款。

至此,持续半个世纪的违法难题得到了实质性整改。2023年6月30日,相关通信公司将横穿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的56根通信线杆全部拆除完成,并承担了全部线路整改费用。

“长城线杆移除后墙体上留有坑洞,如遇水患,坑洞将不断扩大发展,极易引起长城墙体坍塌。”包卫华说。

为此,2023年7月11日,石拐区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在长城脚下召开公开听证会,围绕长城后续修复工作、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职、长城遗址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进行了论证。

长城保护专家、内蒙古苏勒德文物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文物修复工程师张磊表示,线杆移除后,已及时对移栽坑进行了素土回填,夯实系数基本与原墙体相同,减少了因密实度不同而带来的二次破坏,后期还需要观察回填区域植被恢复情况。

“感谢检察机关的跟进监督,感谢公益诉讼工作为我们提供助力,作为长城保护的主管部门,我们一定履行好文物保护职责。”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汤化雨由衷地说。

经过检察机关近两年的跟进监督,石拐区赵北长城本体及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通信设施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石拐区政协委员王少辰表示:“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行政机关全面履行了职责,长城遗址得到全面保护,为公益诉讼工作点赞!”

“历史就是今天,今天就是历史。长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文物保护合力,让珍贵文化遗产世世代代接续传承。”包卫华如是说。

山东:两份关于齐长城的检察建议书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姜东良梁平妮

□通讯员刘玉刚

“收到检察建议后,我们立即建立问题台账,逐一整改、销号。看,前面就是我们新设立和扶正的界碑。”前不久,在检察建议“回头看”现场,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向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王瑞山介绍齐长城修复治理情况。

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长城。为保护齐长城,山东专门立法,出台了《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为有效保护齐长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齐长城跨多个行政区域,其中,沂源段全长43827.7米,以山险墙为主,约占全长的70%;现存人工修建墙体3000余米,约占7%;消失墙体9000余米,约占23%。如何“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沂源县人民检察院的答案是——联合多部门开展同题共答。

根据《长城保护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等,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认真梳理长城保护中的易发问题,形成了易发问题清单。与相关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县内齐长城点断分布及各自保护情况,并调取了齐长城保护点断档案,形成齐长城保护现状报告。根据前期调取的沂源县齐长城点断档案等材料,制作“长城保护公益行动”专项活动方案,分列山险墙和人工修建墙体实地调查计划,并重点查看人工修建墙体部分。

与此同时,在淄博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指导下,该院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分组进行实地勘查,利用两天完成全部走访工作并制作形成问题清单。经前期调查发现,存在个别村民在齐长城遗址上种植作物、周边保护范围内有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堆放、部分界碑被破坏等问题,相关行为破坏了齐长城遗址本体及整体历史风貌,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对此,沂源县检察院组织负有齐长城保护职责的主管部门进行座谈,磋商下一步整改措施,并依法向两个主管部门发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齐长城遗址保护职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修缮、治理被破坏的齐长城遗址,依法打击破坏齐长城遗址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相关主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履职,通过现场办公会,研究确定整改方案,形成问题台账、逐一整改、对号销账。“相关主管部门将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回复,对种植作物问题,已协调清除完毕;对生活垃圾堆放问题,已组织人员进行清理,在保护区内设立警示牌;对部分界碑被破坏问题,组织村级文物长和巡护员对倾斜界碑进行扶正,对重点地段设置了保护界碑。经过整改,检察建议书中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王瑞山说。

不仅如此,被建议单位还举一反三,对辖区内的齐长城点断进行了全面巡查,确保遗址保护工作到位做实。

“齐长城承载着齐鲁大地的沧桑巨变,现存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相关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坚持保护与打击双向发力,共同守护好这一历史古迹,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共利益。”沂源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黄现辉表示。

宁夏:拆掉清水营城址上的“影视基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申东

“最难的,就是说服清水营村干部和群众同意拆除。因为,乡亲们通过做群众演员、为剧组提供食宿,增加了不少收入,这个影视基地是村里的一条‘财路’。”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赞回想起4年前办理的清水营长城保护案,至今仍记忆犹新,从发现线索到办案、整改,马赞一直参与其中,他深有感触。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灵武市人民检察院联合灵武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宁东镇政府、村干部召开现场会,邀请专家说服论证。“村民的工作做通了,影视基地拆了,清水营恢复了原貌。”

位于灵武市宁东镇的清水营城址,北临明长城,曾是明代西北边防的屯兵城堡和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明朝中期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具有非常珍贵的考古文献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2010年,清水营城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成为宁夏地区再现明代历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光如梭,今天的清水营城堡,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金戈铁马和往来互市的边民,岁月的镌刻使孤零零的城墙显得更加沧桑,只有从一些影视剧的镜头里才能看到这座古堡曾经的辉煌。

马赞告诉记者,2020年8月,宁东镇政府未经文物管理部门审批,由某影视摄影公司擅自在清水营城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开工搭建了一处木质影视拍摄基地。建设过程中,该公司未采取围挡保护和防火措施,致使城址的墙体遭到严重破坏,墙角遗留下大量木质建筑垃圾,给城址墙体保护和防火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租借拍摄场地,组织群众演员,搭建场景,为剧组提供餐饮、住宿等等,确实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样未经审批的违法开发、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过度利用,特别是施工方采取在原有夯土城墙上打孔的方式搭建拍摄场景,给清水营城址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马赞说。

2020年8月,灵武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本案线索并立案调查。获取线索后,灵武市人民检察院指派马赞和同事前往实地勘查,马赞和同事利用无人机、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现场取证,查阅相关资料、询问专业人员,查明了某影视公司未经批准擅自搭建木质影视拍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未对清水营城址周围采取围挡和防火措施,城墙脚下遗留大量木质建筑垃圾,对文物安全、历史风貌及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随即,灵武市人民检察院采取公开宣告方式分别向宁东镇人民政府、灵武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对在清水营城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施工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确保清水营城址及周边环境免遭破坏。

收到检察建议后,宁东镇人民政府、灵武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立即对清水营城址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木质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对文物本体采取围挡保护措施,恢复了城址历史风貌。

同年9月,灵武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案件进行跟进监督,确认清水营城址受损部分已全部恢复,城址保护范围内的木质建筑垃圾已清理干净,整改效果良好。

同时,检察机关督促文物保护部门成立文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区内文物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着重就文物的文化宣传、防火防汛、周边综合治理和杜绝破坏性开发等制定长效保护措施。实现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面的良好效果。

马赞告诉记者,清水营城址作为明长城(灵武段)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屯兵城堡,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检察机关针对文物利用中出现的破坏文物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的情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协调文物保护部门组织专家对明长城及清水营城址保护利用开展论证指引,促进合理利用,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恢复文物历史风貌,加强环境保护,完善旅游措施,推动地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甘肃:瓜州汉长城的147个“身份档案”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志锋

□通讯员王海蓉

近日,甘肃省瓜州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回头看’活动”中,发现破城子遗址原貌恢复良好,且在前期整改完成的基础上又加固了保护围栏,重新设置了警示标语与安全责任公示牌,整改效果彻底。

破城子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城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45米,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南、城西分别有三处弩台,还筑有两处小城堡,是一处完备的具有军事防御特点的城防遗存,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6月,瓜州县检察院在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时,通过案件线索摸排发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破城子遗址内违法架设了废弃不用的电线杆,破坏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发现案件线索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拍照取证固定证据,并前往县文旅局调取相关资料进行核实。”办案检察官介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院决定拟向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召开听证会进行公开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

听证会上,办案检察官详细介绍了案件证据及法律依据,并就文物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听证的目的、意义等进行阐述,被建议单位就听证事项及履职情况发表了意见。经过评议,大家一致支持检察机关向被监督单位制发检察建议。

会后,瓜州县检察院结合听证意见,向相关行政部门现场宣告送达了检察建议书,建议其采取有效措施对国家级保护文物破城子遗址内违法架设废弃不用的电线杆予以拆除,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完整与文物遗址安全。

2021年2月,相关行政部门回复称,已积极联系县文物局、锁阳城镇电管站,就整改工作做好前期准备。锁阳城镇电管站已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整改资金,并准备好吊运电线杆所需铲车等工具,待线路检修停电后一并整改。

一个月后,瓜州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前往破城子遗址查看整改情况,了解到因资金问题整改依旧未到位。

“鉴于该问题为历史遗留问题,且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解决整改难度大。”办案检察官介绍,该院多次联合相关责任单位召开违建电线杆拆除协调现场会、座谈会及圆桌会议,集思广益探索问题解决方案,明确各自责任范围,统一思想认识,督促各部门积极主动履职尽责。

2023年8月底,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破城子遗址内的废弃电线杆被拆除,这起历经3年的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终于落下帷幕。

据悉,汉长城瓜州段全长183.5千米。近年来,瓜州县检察院对各保护点实地走访摸排了20余次,为147处汉长城遗址精准构建“身份档案”,为高质效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打下了坚实根基。

瓜州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计摸排汉长城遗址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9件,立案19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6件,终结审查2件,磋商结案1件。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长城遗址保护意识、保护理念,瓜州县检察院还对长城沿线农户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向农户发放“文物法规选编”“长城保护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同时,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宣传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通报长城保护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以检察履职推动多元参与,建立社会支持、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长城遗址保护格局,画好长城遗址保护的最大“同心圆”,以检察力量为华夏文明赓续传承筑起保护屏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