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现全国罕见两晋时期石灰窑 首次出土“十”字沟槽筑底长方形窑炉

2023-12-22 22:09:00 - 新浪新闻

重庆发现全国罕见两晋时期石灰窑 首次出土“十”字沟槽筑底长方形窑炉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两座距今近2000年历史的石灰窑,近日在重庆武隆生基坪遗址内重现人间。

12月22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武隆生基坪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陈东接受重庆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这两座建于两晋时期的石灰窑,因历史久远,成为我国石灰烧制和利用在较早阶段罕见的考古发现,对于我国石灰烧制技术及其利用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遗址中出土的两座窑炉,均采用“十”字沟槽筑底的筑造方式。“这样的窑炉,还是首次被发现。”陈东说。

竹子做燃料挖出“十”字沟槽让燃料燃烧更充分

虽然中国使用石灰的历史悠久,但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石灰窑遗址却并不多见。

“目前出土的石灰窑,大部分集中在宋以后,宋代以前的石灰窑遗址非常少见。”陈东说,也因此,在重庆武隆乌江边出土的这两座两晋时期的石灰窑遗址,成为了我国石灰烧制和利用在较早阶段罕见的考古发现。

重庆发现全国罕见两晋时期石灰窑 首次出土“十”字沟槽筑底长方形窑炉

除了年代久远,这两座石灰窑的筑造方式,也让考古工作者们耳目一新。

“相较于其他石灰窑遗址多为圆形构造,这两座窑址,不仅被筑造成了长方形,而且当时的人们,还在它们的底部,挖出了‘十’字形的沟槽。”陈东说。

这个沟槽的作用是什么?

一大堆随着沟槽同时出土的木炭遗存,揭开了谜底——帮助燃料燃烧更加充分。

“古代先民们不停地在用他们的智慧,尽可能地在生产生活中进行节能减排,‘十’字沟槽的出现,是最好的例证。”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

古代石灰的加工,比较简单直接,都是通过烧制完成。因此,如何让烧制的过程更加快速,先民们动起了脑筋。

火借风势,要让柴火燃烧更加旺盛,通风是最直接的方法。因此,两晋时期的重庆先民们,在石灰窑的底部,挖出了“十”字形的沟槽,充分利用江风助燃,加速石灰的烧制加工过程。

在遗址继续发掘的同时,考古工作者们还对这堆木炭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木炭种属内包含竹亚科。

这个检测结果说明,当时的人们,不只是用木材作为燃料,还采集了竹子作为燃料。

竹子中空,用来当柴火,好用吗?

这就要说到竹亚科这种特殊的竹属了,这种竹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杆部呈木质,而且它们像灌木丛一样成群生长,采集利用极为方便。

石灰迷眼早期的石灰是战场上一大利器

烧制的石灰究竟被用到了哪里?

考古发掘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重庆发现全国罕见两晋时期石灰窑 首次出土“十”字沟槽筑底长方形窑炉

但是,文献却有着明确的记载——打仗时,扬撒石灰,迷住敌军的眼睛。

据《后汉书·杨璇传》载:“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璇力弱,吏人忧恐璇,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

虽然文献中,只记载了战争中石灰的用途,但是陈东认为,在两晋时期,石灰不止是用于战场之上,而且也广泛地被运用到了生活之中,比如消毒、防潮和筑造。

尽管唐代以前就有在战争和炼丹中使用石灰的例子,但均尚未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及唐,尤其是宋以后,因以石灰岩燔烧石灰的技术日益普及,战争中以石灰御敌的战法也随之大量涌现,不仅像汉代杨璇那样在陆战中使用石灰,而且在水战和地道战中亦广泛使用石灰。

那么,生基坪遗址中生产的石灰去了哪里呢?

陈东说,就近使用。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我们发现,石灰窑附近的烧结面比较薄,泥土呈红色,这说明这两座窑址的使用时间并不算太长,同时,它们的产量也并不高。因此,这里烧制而成的石灰,应该更多的是满足当地人的使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