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忠委员:在小学高年级开历史课,提高分辨力增强国家认同

2023-03-04 11:30:10 -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沙雪良)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3月4日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建议,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独立的历史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小培养历史思维。

刘显忠委员:在小学高年级开历史课,提高分辨力增强国家认同

为什么要单开历史课?

培养历史思维、增强分辨力、增强国家认同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刘显忠认为,学习历史可以鉴古知今,增长见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但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虽有包含历史内容的课程,却没有专门开设历史课程,各种内容混合在一起学,把相互联系的知识割断,无法对历史有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鉴于历史在延续文明、增强民族意识、增长个人智慧等诸多方面的功用,刘显忠建议,完善已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小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独立的历史课程。

刘显忠认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设历史课,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丰富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中学系统学习历史做准备,也有助于学生对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小培养历史思维,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自己的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发展有很大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产生历史感、时间感,对历史进程有宏观认识。及早给孩子普及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还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认识能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

“历史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刘显忠认为,学历史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代性和文化多元不断带来人们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开设历史课,讲述各民族如何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有助于提升各民族的历史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国家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如何给儿童开历史课?

增强趣味性、故事性,考核形式要灵活

刘显忠提出,由于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差异,小学的历史教育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历史课,刘显忠认为,教材、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应该通俗易懂,既要有思想性、科学可靠性,又要有艺术性和故事性、趣味性。同时,历史教材内容应注意与语文课内容的衔接与呼应,这对历史和语文的学习都有好处。

关于教学,刘显忠提出,应该注重史实,论从史出,寓教于理,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在讲解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把小学各门学科的发展简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各门学科的演变过程,掌握这些学科历史方面的最浅显最必备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把课堂教学和参观博物馆、档案馆等现场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可以灵活,采取开卷形式,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等。”刘显忠表示,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设历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让小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因此考核上不应鼓励死记硬背。

编辑唐峥

校对赵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