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新时代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与机遇

2024-07-03 17:12:00 - 新浪新闻

向勇:新时代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与机遇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第一个是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我们在文化发展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普惠、均衡、便利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以满足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第二个是2011年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题讨论文化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第三个是2023年的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另一个是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价值维度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要求,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备的制度;第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义是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五,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逻辑科学严密,既包含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包含了完备系统的实践体系:在理论体系方面,涵盖了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重要论述;在实践体系方面,涵盖了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重点领域。

二、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

文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文化既是结果,也是动力。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尔于1947年合作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该书有一章题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阐述了一个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以及文化工业对于人类精神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所以,文化工业是一个批判性概念。

第二个阶段,文化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开始从批判的文化工业到中立的文化产业的探索性研究。他们认为,文化产业离不开技术和市场,因为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为文化产业带来效益。同时,他们发现,文化的公共属性以及原创特性与产业的一些特性相冲突。当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

第三个阶段,文化经济。从这一阶段起,我们进入中国语境。新时代以来,我们从文化产业进入文化经济发展阶段。什么是文化经济?它强调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促、共同发展,特别注重以文化产业的手段将培育出来的文化价值赋能到传统产业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经济既落到经济上,也落到文化上。

第四个阶段,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现在进入人文经济学阶段,我们关注文化当中那些人文底色、人文品格、人文精神,注重人文价值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即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为主要力量,包括人们的互动方式、价值追求,甚至审美需要。

我们怎么看待美好生活?是好的生活加上美的生活吗?如果按照这一思路,那我们对于精神和物质层面的追求则是无穷尽的。然而,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生活的丰富度在一定时间内与物质的丰富度成正相关,再到一定程度又变成负相关。这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只追求物质的发展。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人们生活的丰富度等于文化力乘以经济力。这里,经济力就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文化力就是将物质财富创造为幸福的能力,通过最少的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满足。

我们可以看看,我国文化力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文化力1.0阶段,时间是2002年,以文化原创力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的发展。第二,文化力2.0阶段,时间是2003年到2011年,以文化生产力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文化力3.0阶段,时间是2012年以来,以文化创新力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文化+”的融合发展。我们当前还处于这一阶段。第四,文化力4.0阶段,时间是2035年以后,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文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些发展阶段中,文化产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文化产品具有三种价值,分别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并基于这三种价值形成不同文化产业,比如依托旅游业、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包括体现膜拜价值的文化旅游业、表演艺术业、传统工艺业;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产业,包括体现展示价值的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节庆会展业;依托科技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包括体现体验价值的数字文化业、动漫游戏业、创意设计业和休闲娱乐业。

就国际比较优势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追赶型行业,如影视产业、表演艺术业,通过海外并购、海外研发、海外引资推动发展;第二,领先型行业,如数字文化业,在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第三,提升型行业,如广播业、新闻出版业、传统工艺业,目前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第四,弯道超车型行业,如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人力资本投入大,研发周期短;第五,战略型行业,如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资本投入高、研发周期长。

综上而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总结为多元化发展、融合式发展、高品质发展。所谓多元化发展,就是要回应文化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并通过采取审慎、宽容的监管,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所谓高品质发展,就是要注重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所谓融合式发展,就是将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中的文化价值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三个系统思维:一是坚持人民本体论,强调质量变革,提升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品质;二是坚持技术社会整体论,强调动力变革,深刻理解只有技术的升级才有文化产业的不断提升;三是坚持协同发展论,强调生态变革,就是推动产业内部以及跨产业协同。同时,还要具备四种创意思维:第一,讲好故事,就是故事驱动的能力;第二,艺术审美,就是发掘美感的能力;第三,数字科技,就是运用科技的能力;第四,跨界创新,就是突破框架的能力。

三、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北京牢牢把握“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充分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功能,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所谓“四个中心”,就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所谓“四个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底色。所谓“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就是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这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重点任务。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明确全国文化中心的五大功能,即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并对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比如,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这一目标,北京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幅提升北京文化产业在设计、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旅游、艺术品交易、会展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

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担负起文化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业融合的新使命。这里,重点看一下这四个新使命。第一,文化发展。要守正创新,既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比如推动北京文化数字化转型。第二,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指引。那么,文化产业赋能的重点领域有哪些?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以及文旅融合。通过这些领域赋能,激发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和人文资源要素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此,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乡村的资源价值,更要挖掘其文化价值。第三,城市更新。北京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要以居民为主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多方参与。要知道,城市更新不仅是改造老城区的街道和房屋,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第四,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不只有经济价值,还包括知识产权价值以及其他衍生价值,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释放文化产业价值潜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效应。第一,集聚效应。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目的是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价值链效应。北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建设。为此,北京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汇聚多方合力、推动资源对接、发挥示范效应。第三,制造业效应。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第四,融合效应。正如前面所讲到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仍面临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内容创意。要打造高品质、高感知、高互动的内容创意,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第二,文化品牌。那么,如何塑造好一个文化品牌?就是要注册商标、保护版权、打造文创IP。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打造文创IP。其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文创IP内容是否具有开发和传播价值的第一标准;二是讲好故事,也就是要有故事性、要有故事原型;三是塑造鲜明、可视化的角色形象,可以是真人,也可以是虚拟;四是多元演绎,也就是要在不同的内容载体上对故事进行的延伸,如IP周边;五是商业变现,IP是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具有可流转的财产属性,可以从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第三,头部企业。要发挥头部企业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四,文化赋能。我们要把“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结合起来,让文化赋能一二三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创新手段。第一,创意活化,强调内容生产和业态优化。打造数字文化产品,要强化数字技术与产品研发、文化消费的紧密结合。第二,科技赋能,强调技术创新与数据驱动。当前,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因此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打破“数据鸿沟”、连接“数据孤岛”、设置统一的数据标签、形成数据关联、建成“数据超市”。第三,跨界创新,强调协调发展与市场活力。要激活全民创造力,激发创意活力,营造人人都是创意者的社会氛围,这也是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创新活力。第四,区域协调,强调政策创新与协同治理。北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大市域内区域、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

四、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北京发展成为践行人文经济学的文化产业示范高地,具体体现为四个定位。第一,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创意高地。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打造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创意高地。第二,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业态创新高地。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从依托机器印刷的报纸杂志,到依托电子技术的广播电视,到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文化,再到依托人工智能的数字文化,科学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使得文化供给侧和消费端发生深刻变革。第三,彰显中式生活美学的场景消费高地。“新中式”生活美学,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创新融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现实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表达。北京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彰显“新中式”特色的场景消费新体验。消费不再只是买产品,还包含体验、氛围营造烘托等更多维度和更深程度的附加价值,空间叙事、感知场景,捕捉需求,人、物、环境、行为、故事中隐藏着消费者的最终决策。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传播高地。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展中华文化走出的途径,要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打造文化传播精品。同时,要发挥北京旅游作为对外展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美好形象重要窗口的作用,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公共服务环境,完善交通、住宿等服务细节,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设施,提供舒适、愉悦的旅游体验。

就发展而言,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基地,我们需要实施好四个计划。第一,文化产权共创计划。北京要搭建一个文创IP数据共享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采取分类分级的形式推动建设,做好数据标准的统一和平台的网络互联,做好文化资产的版权登记和价值评估。第二,创意平台共建计划。北京的头部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平台的作用。那么,文化平台有什么作用?文化连接、创意赋能和价值共生。通过建立文化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整合各类平台的文化数据资源,开展共同创作。第三,服务伙伴共生计划。也就是说,在由创意生成、创意交换、创意分配和创意消费形成的价值链中,各个链条中的主体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条件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共生社会,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享文化数据资源,在创意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共生。第四,内容能量共享计划。通过一个平台集聚北京文创IP作品,发挥协同效应扩大北京文创的辐射力、衍生力和影响力,既整合了北京市级文化机构,也能整合了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文化主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传播贡献力量。

从实践路径上看,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主要在于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文化科技融合行动。第二,文化企业提升行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头部企业,形成发展合力;另一方面为小微文创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第三,文化人才招引行动,包括加大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强化职业教育、产学研融合,为创意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文化产品质量行动,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品质建设和内容监管,推出获得市场认可的体验型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标准。第五,社区文创营造行动,推动北京社区、街区、园区、景区建设“四区融合”,充分调动社区居民、游客、商户的创新动力,挖掘社区故事,塑造社区品牌,赋予新的文化价值,打造文创IP产品,并与改造后的历史街区、商业街区协同发展,形成“一区一品”的社区文化特色,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体验。第六,生活产业培育行动。这里的生活产业,既体现了科技创新下的品质和效率,又体现了文化创新带来的人文情感的丰富度。我们要培育面向民生的生活产业,比如支持老字号跨界融合,使其成为时尚文旅消费新势力。

综上所述,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的新质态、新形式,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要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