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秋季高发期,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预防?

2024-10-14 15:18:19 - 新京报

手足口病进入秋季高发期。近日,多地疾控发布健康提示,家长需关注家中5岁及以下儿童是否出现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做好防控。

作为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孩子一旦中招,很可能发烧、手足臀起疹、嘴里长疱疹等,少数患儿还可能发展为重症,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手足口病传染性虽强,但可防可控,家长要做好预防措施。

科普专家: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绍英

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胡冰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周丽君

Q: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A: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较多,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还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等传播。尽管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会对感染过的肠道病毒血清型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同一肠道病毒血清型而重复发病的几率较低,但是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相互之间无交叉保护,同一儿童可能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Q:患儿发病会出现什么症状?

A: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疹子,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还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儿童,尤其3岁以下的幼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及心率增快,出冷汗、手足冰凉等末梢循环不良现象,应考虑到有重症的可能,并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Q:接种疫苗一劳永逸吗?

A: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柯萨奇病毒A6型(CA6)和柯萨奇病毒A10型(CA10)较为常见。市场上已有的“手足口疫苗”都只针对EV71病毒,并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且属于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却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Q:如何科学预防?

A: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除接种疫苗外,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Q:与口腔溃疡有什么区别?

A:很多家长都会把口腔溃疡跟手足口病搞混,导致孩子未能及时就医。感染引起的口腔溃疡,疹子一般集中在口腔内;而手足口是多处有疱疹,虽然最常见口腔里,但咽喉、鼻、颊黏膜、牙龈也都可能见到,甚至有的疹子起在手背脚背,最常见手心脚心、脚趾缝、手指缝、臀部,严重可到膝盖、肘关节。此外,口腔溃疡的疱疹是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而手足口的疹子是泡状或小红疹。

Q:如何与疱疹性咽峡炎区别?

A:临床中,手足口病常常与疱疹性咽峡炎混淆。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颊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4-6天,偶尔延至两周;手足口病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左右,患儿可能会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或1-2日后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和膝盖处。

Q:一旦感染,家长怎样家庭护理?

A:如果发现或怀疑孩子患有手足口病,一定要及时就诊并按要求居家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开始隔离14天。孩子居家隔离时,家长也应做好防护,可以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对孩子进行护理时建议家长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接触到疱液引发感染。除用药外,建议清淡饮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果没有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等,可以适当进食酸奶等,缓解口腔疼痛,避免食用海鲜、牛羊肉及热带水果。出现全身皮疹,尽量避免孩子抓挠,手足口病患儿可以淋浴,不建议使用浴液、润肤霜等。如果孩子出现包括抽搐、肢体抖动、精神状态差、高烧不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新京报记者张兆慧

校对赵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