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2024-02-14 10:16:00 - 潮新闻

【小编的话】新春已至,刚刚过去一年,经历了风雨洗礼,也看到了美丽风景。在《浙江日报》2023年的稿件里,我们的记者选取了五个故事进行回访。故事主题分别是:1首歌、10平方米的小屋、100部电梯的小区、1000位留浙过年的新杭州人、10000个新品种的水稻田。

我们希望重温这些故事,致敬热气腾腾的2023年,致敬平凡生活里的温暖。

正如习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所言: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

让我们在《浙江日报》的故事里,感受浙江人的小日子。大年初五,在孕育了10000个新品种的水稻田里,祝大家“万事如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

2023年,《浙江日报》一共有612篇稿件提到了“粮食”。

和“粮食”同时出现的词语,频次最高的有“农业”“安全”“科技创新”等。

此外,“品牌”“绿色”“粮仓”“乡村振兴”等热词也高频出现。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2023年10月20日,《浙江日报》第六版深读刊发《跨越3000公里的“稻”路》。

正值秋收时节,记者“一路向北”,来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面向万里沃野、亲历秋收现场,与专家、农户面对面,聆听守护“中国粮仓”背后的汗水和故事。

这篇来自金黄稻田间的报道,带着“粮食”“收获”独有的殷实感,更带着沉甸甸的大家对未来的期待。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忙碌是底色

大年初五,在与家人短暂地相聚后,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又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从杭州出发,飞回海南南繁基地。

曹立勇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后,他们还要把在南繁基地培育的种子,带去宝清北方中心。“这条‘稻’路,可不止3000公里了。”从海南到杭州,再到海南,再去黑龙江,如此辗转,“主要就是为了抢时间。”

黑龙江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态。于是在去年,北方秋收一结束,曹立勇团队拿着“材料”就往南方赶,“赶着好气候,在南繁基地再种两季稻——9月至12月一季,12月到3月一季。”

南繁基地所在的海南省三亚崖州区,即便是在2月中旬,气温依旧接近30℃。在曹立勇驻守基地同事给记者传来的照片里,田中稻谷尚未成熟,但都挂上了青黄的麦穗,丰收在望。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种完这季稻,最迟4月初,我们就回北方中心了。”曹立勇说,“4月10日是北方中心那边播种的日子。”

一年里,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中心的科研人员,每月有每月的活,“南北连轴转”。他们每日的工作,“也都被排得满满的”。

在南繁基地,科研人员的工作,不仅包括每天去往田间,看株高、数分蘖,记录长势、从形态性状上判断其好坏;还要在实验室里,通过分子检测、基因鉴定等,将有利基因留下来,解决我国北方水稻生产中出现的稻瘟病、冷害、倒伏等重大且共性的产业问题。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留在北方中心的专家们也不闲着——曹正男、赵振东春节前一直在整理相关数据,为提供2024年区域试验的品种忙碌着,“每个人负责的工作不一样,大家各司其职”。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新年新气象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这一决定作物的特征特性的主要要素,研发培育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以水稻为例,有12对染色体,包含40000多个基因。”曹立勇说,一个新品种的研发,需要通过杂交、分子选择等技术,从父母本中筛选出所需的遗传基因,再经F0代到F7代甚至更久的培育,才能得到稳定的性状。“一个品系有时就结几绺穗,毁了就得从头再来。”他告诉记者。

从新品系经过1年预备试验、2年区域试验、1年生产试验,其产量、抗性、品质等性状均符合要求才能审定升格为新品种。

2023年10月,北方中心的试验田里,满满当当种着10000多个成熟的、不成熟的水稻品系。而今,这万余个水稻品系中,传来了好消息——北方中心从中育出的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有些品种是米质好,有些是产量高”。

“一粒粒种子、一项项技术,相继落到田野。这个距离杭州3000公里的科研平台,也真正在黑土地上扎住了根。”曹立勇笑道。

时间一晃而过。记者还记得,去年在北方中心,田是望不到边的、埂是笔直笔直的,处处是金黄的水稻、壮实的大豆、比人还高的玉米——有的已经收完,翻耕后土地被太阳一照黑得发亮;有的正在收割,机器来来往往,将一茬茬的稻变成了一仓仓的谷。

“眨眼间,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曹立勇感慨道,“2024年,希望争取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米质更优、产量更高!守好‘中国粮仓’,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策划:浙江日报全媒体深度报道部

数据支持:潮闻天下传媒产品技术中心数据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

蛮“暖”的一年!1万个品种的稻田,在浙报里看浙江人的小日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