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两办:按实际服务人口配置资源

2023-06-14 10:02:48 - 新京报

如何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6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对这一问题进行部署。

《意见》明确,要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聚焦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记者了解到,此前各地政府配置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设备等)是依据当地户籍人口规模。过往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府强调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实际上,当大量的流动人口成为该地的常住人口后,如果还按照户籍人口规模来配置教育资源,难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够就近入学,很难做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因此,原有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改变。

记者注意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尤其是,报告中特别提出“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这其中,“常住人口”是个非常关键的信息,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此次《意见》则有更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专门提出,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市、县合理规划并保障足够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

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城乡整体发展。

《意见》明确,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适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将学生上学路径和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改造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重要任务,抓紧改造到位。

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巩固情况年度监测,持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确保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保障范围

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外,保障群体公平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见》要求,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

其中要求,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居住证申领政策,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

同时,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摸排机制,加强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优先保障寄宿、交通、营养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特困学生救助供养,保障基本学习、生活需求。

《意见》要求,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机制。

此外,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建设必要的义务教育阶段专门学校,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矫治。

编辑缪晨霞

校对刘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