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演出保护|曲艺:“不断档”是每代传人的目标

2023-09-14 10:51:04 - 新京报

常言道“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意指听书听的是内容,新的才有意思。戏曲听的是韵味,反复听才有味道。曲艺则是百听不厌,越听越耐人寻味。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里,“曲艺”独占一席,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截至目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曲艺类非遗项目145项(涉及213个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207名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演出保护|曲艺:“不断档”是每代传人的目标

成立于1952年,作为北京唯一一家国有曲艺院团,北京曲艺团曾经因创作大量经典剧目、推出众多名家而蜚声海内外。历经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北京曲艺团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经变革,2015年由北京演艺集团在全国首次用企业化方式重新复建。如今的北京曲艺团在过往辉煌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贴近生活,以说、演、弹、唱的形式,短、小、快、灵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京味儿”曲艺表演风格。2019年11月12日,北京曲艺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获得对“相声、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含岔曲)”的保护资格。新京报专访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级传承人,北京曲艺团京韵大鼓演员、骆派京韵大鼓第三代传人李想与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快板书演员王政,谈谈他们各自的传承心得。

京韵大鼓:曲艺的声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变弱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后也有鼓曲名家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宗刘宝全的唱腔,吸收借鉴白云鹏的表演艺术,创造了“少白派”京韵大鼓。骆玉笙则在“刘派”基础上,集“白派”“少白派”之长形成“骆派”,于20世纪30年代末蜚声曲坛,由此开创了女性京韵大鼓艺术的代表性流派,她的演唱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京韵大鼓艺术的发展。

十岁那年,由于出众的天赋与一篇媒体报道,李想有幸与时年已经82岁高龄的骆玉笙结缘,由此踏入曲艺的艺术殿堂,后又正式拜师陆倚琴,成为了骆派京韵大鼓第三代传人。从学艺到登台演出,再到现如今从事京韵大鼓的教育工作,李想觉得,作为传承人,首要任务就是要原汁原味地把老先生优秀的艺术与技艺工工整整地继承下来,“没有继承,难谈发展。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让传统艺术赢得更多观众喜爱,进一步开枝散叶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而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随着李想的年龄增长,越来越强烈。

李想除了北京曲艺团的日常演出工作,如今也是曲艺团艺术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担负着培养下一代曲艺人的使命。“希望将曲艺的声音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至少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变弱。”李想自学艺起,老师始终在强调一句话“不能让曲艺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档”。她觉得,这或许是每一代曲艺人共有的担忧:“当年骆玉笙先生对我的师父陆倚琴提起曲艺的传承发展时曾说过,‘我们这一代把京韵大鼓创立起来,到了你们这代不能丢,要好好地传承下去。’而到陆倚琴先生这一代,她其实也有同样的顾虑。”基于这个每代人的共同目标,李想现在正通过不断地进校园做推广、开设非遗进课堂等方式,为更多孩子创造亲近传统技艺的机会,让曲艺在年轻一代中不断有新发展。“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保护,给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曲艺人指引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前进方向。除了演好每一场戏,培养新人、推广京韵大鼓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想说。

非遗演出保护|曲艺:“不断档”是每代传人的目标

相声:坚守“做全面的相声演员”

相声作为曲艺行当里最受老百姓喜欢的一门艺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成就了众多名家名段,相声曾经一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和茶余饭后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北京曲艺团青年相声、快板书演员王政,自幼随其父快板名家王文长先生学习快板书,十二岁正式学习相声,师承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王政的表演风格继承了老师李金斗的清雅、火爆的艺术风格,能说能唱,近年来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1998年,王政考入中国北方曲校,当时正值部队文工团来学校招生,年仅14岁的王政也在其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王政成为了唯一一名被文工团录取的学生。1999年王政正式入伍,被特招到河南武警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兵。至今王政还清楚地记得,在临行的前一天,师父李金斗将自己录制的一盘磁带交到王政的手中,并叮嘱他到了部队要坚持刻苦练功,立志做一位全面的相声演员。二十多年过去,当时的情景仍影响着王政。“何谓全面的相声演员?这句话看着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难。”为了履行师父临行前的嘱托,在部队时,每天出操前,王政坚持喊半小时嗓子,工作之余苦练《地理图》等贯口,也是经过了这样的刻苦训练,最终他有幸被调入北京曲艺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2005年正式加入北京曲艺团至今,王政已经在专业领域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即使已经成为了合格的相声演员,但王政偶尔还是会将那盘当年师父送给自己的磁带拿出来反复揣摩,王政坦言,录音里师父对于自己的要求,直到现在他也没有完全做到。2021年,北京曲艺团为王政举办了“非遗项目相声传承”个人相声专场演出,王政与师父李金斗合说了学唱类相声《卖布头》,几十年前,李金斗的师父赵振铎先生曾为李金斗捧哏,现在李金斗又为徒弟捧哏,这个体现了相声艺术传承精神的演出成为一段佳话。

如今王政走在相声教学的路上,他觉得时代在变,教学方式也与他当年学艺的方式完全不同,“有时候家长会产生疑问,一段《莽撞人》为什么孩子学了一年?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段我学了二十多年,依然每次演都有新的感受。相声这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所谓传承,不仅是自身要守住那份初心,还要把多年心得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是王政一直在坚守与努力的方向。

新京报记者刘臻

编辑田偲妮

校对翟永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