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2024-10-24 05:04:20 -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彭朋

上海人的社区生活正在发生细微而深刻的改变。

早晨8点,69岁的孙鸿银约上小姐妹数人,在社区食堂吃早茶、喝咖啡。她有一头棕红色的蓬松短发,精神矍铄,笑声爽朗。每周有那么两三次,她约上朋友一起在社区食堂吃午饭。“今天我们6个人,只吃了185块钱。”她介绍道,“跟外面的餐厅相比,这里好吃又实惠,菜的种类也很多,汤也是免费的。”

早上9:45,她和朋友们就在社区食堂排队。上午10:30,社区食堂就已大排长龙。社区食堂的外面,挂着一块牌子:天平街道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

党群服务中心怎么变成了社区食堂?口袋公园为什么能减少对街道居委的投诉?上海社区何时流行起“年轻人养生,老年人健身”?家门口的“普校”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牛校”?……

10月23日,“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采访走进上海市徐汇区。界面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正在改变上海市民的社区生活,这些改变看似微小,实则深刻,将“人民城市”理念体现在一个个便民利民的细节之中。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孙鸿银等一行6人在社区食堂吃了185元钱。摄影:刘素楠

10月23日上午10:30,在“嘉澜庭”口袋广场,几位老人晒完太阳渐次离开后,带着宠物的外国友人来到广场,点一杯口袋咖啡,享受休闲时光。

“嘉澜庭”口袋广场位于永嘉路309号,紧邻张澜旧居。该处原为二级旧里,居住条件非常简陋;为改善居住环境,当地于2016年启动了居民的房屋置换程序,并于2018年完成。

这处700余平方米的空地可以用来做什么?

“这个地方体量不大,不适合做商业,而周边居民居住密度比较大,缺少一个可以坐在一起聊天晒太阳的地方。综合考虑下来,我们就做了一个口袋公园。”天平街道社区管理办副主任陆鹏飞介绍道。徐汇区天平街道拥有众多红色资源,游客也有休憩需求。周边学校众多,家长接孩子放学也要有一个休息的地方。再加上周边也有不少外籍居民,需要一个可以喝咖啡的地方。

在规划设计时,天平街道通过实地征求意见,由居民、设计师、政府共同协商和决策改建方案。先后召开的4次听证会上,居民曾对施工噪音、墙体破坏、今后广场舞扰民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

考虑了上述多重需求,最终建成了这样一个口袋公园:沿街宽约18米、纵深约40米,与街道几乎垂直,东南西三面均被住宅围合,空间呈口袋状,通过方形围合回廊及绿化景观设计,开辟出一方广场。

回廊上安装了5个立体橱窗,集中展示曾经居住或工作在天平街道辖区的著名人士。广场南侧,设置了一处“口袋咖啡”。广场区域设置旱地喷泉,根据不同时段选择开启或关闭,软性控制广场的使用方式,形成动静皆宜的氛围。

这个口袋公园的名字,也是通过征集而来。大家综合“永嘉路”“毗邻张澜故居”“敞廊围合形似庭院”等元素,将其命名为“嘉澜庭”。这个小广场设计制作的费用并不算大,却物超所值。

“原先没有这个口袋公园的时候,居民只能到居委会的活动室去聚会。现在居民喜欢来口袋公园聊天散步,居委会的工作压力小了很多,我们12345热线的工单也会少很多。”陆鹏飞透露。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嘉澜庭”口袋公园。摄影:刘素楠

“嘉澜庭”也成为了上海市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一个优秀案例。

今年7月,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会同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技术标准明确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类公共服务要素的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

根据上述意见稿,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要素,包括住房保障、就业服务、公共设施、交通出行、生态休闲等,按照配置要求和要素属性,可分为基础保障类服务要素、品质提升类服务要素和特色塑造类服务要素等三种类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秋晴等人曾撰文指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以人的慢行时间为要素衡量城市公共资源的分级配置与绩效评估,反映出城市基础空间单元与人的实际生活的互动关系。上海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相关探索直接推动了2021年《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这一国家行业标准的出台。

上述文章建议,将有限的时空资源和多样的居民需求进行匹配,实现资源配置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的均衡,尤其应对目前关注度较为薄弱的新市民、关键岗位人群等进一步加强社区生活支撑,解决时空冲突、时间浪费和时间贫困等问题。

在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这种变化正在发生。

徐汇区天平街道新里137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天平路137号,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10月23日上午10:30,在附近工作的保安刘伟骑了10分钟车,过来打了两份套餐,每份14.9元,两素一荤,他觉得十分满意。听同事说,这里的社区食堂对他们开放。昨天,他第一次来到这里,身穿保安制服,便可享受套餐优惠。

137党群服务中心总面积1186平方米,除了社区食堂,还有组织生活室、汇治理议事厅、解忧杂货铺、聚新里、新里大书房、梧童喜阅等公共空间,为市民带来全新的社区生活体验。

二楼的“新里大书房”提供1800余册图书及敞亮舒适的阅览空间,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梧童喜阅“宝宝屋”。绘本、绿植、玩具一应俱全,1-3岁的幼儿每年可在此享受12次免费托育服务。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梧童喜阅“宝宝屋”。摄影:刘素楠

上海社区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功夫做到了极致。

例如面积350平米的嘉澜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了一个中医药特色文化区域。卫生服务站设置了中医专用候诊区20平方米,设中医治疗室1个、中医特色治疗床位5张(床位面积6平方米/床),配置中医特色诊疗设备8类。

卫生站配备了100种以上中成药以及523种中药饮片,开展中医药技术方法8类22项,同时开展上海市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10项,还提供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据嘉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祺介绍,去年,中心引入了国家非遗魏氏伤科,聘请瑞金医院骨伤专家胡大佑开设工作室,为居民提供中医诊疗服务。胡大佑虽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退休后返聘到瑞金医院和嘉澜社区卫生站。每周三上午和周五全天,他在卫生站接诊,其余时间在瑞金医院上班。

这意味着,如今,在分级诊疗体系的“最末端”社区卫生站,上海市民也能获得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更何况,社区诊疗还更有性价比: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自付比例更低。而且来了就能约上,省去了大医院排队的麻烦。例如,一次200元的中医诊疗,如果有医保卡,只需要付20元。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嘉澜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上海,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话题,健身也不是年轻人的特有生活。72岁的李连枝因为孩子从外地搬到了上海生活,她每天在康健体育公园的长者运动之家健身两个小时,最喜欢的器械是垂直律动平台——坐在椅子上,把双脚放在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就会上下颠簸,促进微循环。

2004年建成的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康健体育公园,如今已经改造成为徐汇区首家能够同时服务社区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和残障人士的市民健身中心,这也是徐汇区唯一一家由社区运营管理的体育场。

在这里,你很容易被惠民的性价比打动:两片篮球场,免费;足球场,工作日下午免费;中青年健身房,月卡169元,年卡500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月卡99元;乒羽馆公益低收费……体育公园全年无休,日均入园锻炼市民3000-4000人次,年服务超100万人次。下一步,这个体育公园还要继续升级改造,成为“体医养”深度融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如何真切而深刻的改变普通上海人的日常?

康健体育公园长者运动之家。摄影:刘素楠

教育是“15分钟生活圈”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不少家长忽然发现,家门口的“普校”悄悄变成了“牛校”。

儿子摇号民办初中失败,进入了一所“普通学校”——长桥中学,那时陈芳感到特别焦虑,她打算想方设法帮孩子转学。等到初中开学之后,她却发现孩子似乎很喜欢这所学校,老师对孩子十分上心,教育孩子因材施教,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这所学校也没有家长口中说得那么差,还挺好的。”后来,女儿小升初时,她不再考虑摇号民办初中,让孩子直接进入长桥中学。与其在鸡娃的巨浪中卷生卷死,不如在家门口的学校快乐成长。

从“普校”到“牛校”,长桥中学得益于“强校工程”。徐汇区教育局让“牛校”支持“普校”,让支持校的校长或书记流动到实验校,并担任实验校校长,原实验校校长担任常务副校长,逐步将支持校的定位从实验校的“帮手”升级为“发展共同体”。

同时,徐汇区教育局组建了强校工程专家指导团,为实验校精准“把脉”;再重点培养实验校的骨干教师,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并为强校工程提供经费保障、硬件保障和评估保障。

据长桥中学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张勇介绍,2018年起,长桥中学实施强校工程。如今,在校生总数从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增幅约66%,实现生源回流。2023年10月,长桥中学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

“打造15分钟生活圈是城市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要过程,我们的城市已经从基础建设发展到了精细化建设的一个阶段。”徐汇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风貌科工作人员刘阳认为,“15分钟生活圈更多的是要让周边的老百姓知道家门口的好去处,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