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艺理论未来如何发展?这场“头脑风暴”给出答案

2022-06-24 17:18:30 - 上游新闻看点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30多年前的那种学术活力,以及大家的学术态度,非常难得。”

“文化就应该是敞亮的,开放的,具有非常强的交流性的。我们重庆本地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宝库。”

“我们的文艺理论应该尽可能地落到具体的作品、人物和事件上。”

……

6月23日下午,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举行的《重庆文化研究》杂志办刊座谈会暨重庆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的现场,来自全市的知名文艺理论评论家、文艺期刊负责人、高校学者、文艺工作者等齐聚一堂,掀起了一场有关重庆文艺理论研究、发展的“头脑风暴”。

重庆文艺理论未来如何发展?这场“头脑风暴”给出答案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讨论《重庆文化研究》杂志的发展,二是针对重庆文艺创作与理论的现状、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重庆本土的文艺从业者和资深文艺爱好者,应该对《重庆文化研究》这本杂志并不陌生。其前身是1990年就创刊的《渝州艺谭》,2014年复刊,2017年开始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在会上,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黄剑武首先介绍了杂志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长为刊发市内外学者、文艺家文艺理论和文旅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黄剑武说,目前《重庆文化研究》在重庆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为推动重庆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与会的主题研讨作者代表和文艺家相继发表了对杂志未来的期待,和重庆文艺创作与理论发展该如何做的真知灼见。

“在我看来,重庆的文艺创作现在需要做的是突出特色。”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黄猛在发言中提到,在整合更多力量的同时也应该做到聚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邱正伦表示,《重庆文化研究》这本杂志就像一个文化磁场,“它从《渝州艺谭》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地域性,但并不代表它就是闭塞的。”邱正伦说,这也刚好说明了“文化应该是敞亮的、开放的,具有很强交流性的。”

邱正伦说,在盘点本土文化资源方面,《重庆文化研究》一直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可以说我们重庆就是一座文化宝库,还有非常多的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邱正伦以大足石刻举例说,“在我眼里,它就是我们重庆的‘石头记’。大足石刻的文化再升华,我们是可以再发现更多其中的人文价值的。”邱正伦还提到,“再比如丰都,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就是‘鬼文化’,但它其实远不止于此,它也是人类生命的文化。这些都是重庆极有挖掘价值的文化资源。”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肖钢表示,自己从小是在艺术院团长大的,长时间的实践和观察让她觉得,当下重庆的文艺创作仍有薄弱之处。“我们应该更多的植根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培养每一个演员、青年评论家。”肖钢说,重庆的歌舞、杂技在国际国内获奖很多,“我们应该让这些院团一线的人才也参与到理论交流中来,文艺理论应该落实到作品、人物和具体的事件上。”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屈波则结合自己身处的大学校园环境提到,文艺理论研究的队伍要想扩大,稳定住作者群,除了吸引各种大家、名家之外,发掘各大院校的研究生,让他们成为生力军也非常重要,“同时,在传播方面,我们也应该考虑更多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网络平台合作,更加广泛地去推广我们的作品。”

上游新闻记者裘晋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