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极端天气频发加大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2024-06-24 14:06:31 - 新京报

6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天威表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态势总体上没有根本缓解,突发环境事件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极端天气和生产安全等因素耦合叠加,加大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长期存在

总体来看重点和难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结构性、布局性的环境风险长期存在。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危化品交通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

全国有7000多座尾矿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了16.5万公里,每天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物品近300万吨,全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要新增上千种,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废弃处置等各个环节,全流程都有可能进入环境。“这种结构性、布局性的风险长期存在,并处于高位运行,对环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复杂、量大面广。突发环境事件多是由各类事故、灾害次生的。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等生产安全事故和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事故是主要的诱因,合计占比超过80%。同时像极端天气和地震等这些自然灾害也容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加上跟污染物排放、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耦合叠加,风险防范和处置难度非常大。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遭受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和生产安全等因素耦合叠加,加大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例如2021年,高温、干旱和大暴雨的极端天气在我国多地出现,在甘陕川诱发了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在郑州诱发了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电池自燃、电解铝厂爆炸、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泄漏等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除了石油类、重金属这些常见的污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污染物,甲苯二异氰酸酯等相对少见的污染物在近年来突发环境应对中屡有出现。应急监测和处置都面临新的考验。同时,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不断提高。

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强化隐患排查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部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强化隐患排查。指导各地深入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重点行业领域、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以及汛期等敏感时段,尽可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强化环境应急准备。对于突发环境事件来说,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临渴掘井。生态环境部按照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思路,指导全国各地编制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间设施,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直接能派上用场。闸坝可以拦截,水库可以调蓄,沟渠可以引流,多年的实践都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应急措施。

强化协调联动。2020年,生态环境部与水利部联合发文,指导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2022年与应急管理部签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协议,明确信息共享、处置联动等八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切实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张牵校对杨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