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有了吃“大学”食堂的感觉丨城市体验官
体验官手记:多元化经营,让养老服务不止于“餐桌”
当我也老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拍了这么多期“老年餐桌”体验,我这个二三十岁的人也开始认真思考:除了吃好,老年人还需要什么?
前段时间(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前),我和老李走进了门头沟的一家老年餐桌,这里除了提供餐食外,还有许多其他服务,其中最宽敞的一间屋子被打造成“老年课堂”,满足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需求。在这里,老人们像是遇到游乐场的孩子,“贪玩”起来不想回家。
我们去的那天,老人们正在学习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微信里东西多了不会清理,总是删错,这次学完就懂了。”老人们认真看着老师的操作演示,遇到问题互相交流。
不到11点,课程结束,老师们换上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又成了给老人们盛饭的服务员。
这里的饭菜价格都不贵,老人可以自选菜品、单独购买,也可以选择不同荤素搭配的套餐,人均15元左右就能吃得不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26元三荤两素的套餐属于非常丰盛的了。
为老年人解决吃饭问题,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随便炒几个菜,价格调低一些,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很简单;但要想让老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并不容易。饮食是否健康、菜品是否丰富,这些都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在打造好老年餐桌之余,推出种类多、有特色的服务内容,进而增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吸引力,已然成为北京市解决居家养老难题的突破口。门头沟区城子东街的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样本。
这里的老人们都说,大伙儿过来也不全是为了吃饭,驿站里随时都可以量血压、测血糖、做理疗,经常会举办各种健康养生培训班,没事儿还会组织大家出去旅游踏青,生活有滋有味的。
养老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探索多元化经营,提供多样化服务,才能让养老事业越办越好,让老年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景如月周博华李欣侗
编辑刘梦婕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