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发布《北京宣言》,呼吁保障亚洲未来水安全

2024-09-24 17:02:41 - 新京报

9月24日,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在北京开幕。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与亚洲水理事会主席尹锡大共同签署《北京宣言——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亚洲水声明》。

在作主旨报告时,李国英介绍,中国水利部着力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等,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发布《北京宣言》,呼吁保障亚洲未来水安全

近10年,中国洪涝灾害损失占GDP比例由上个10年的0.51%下降至0.24%

李国英表示,洪涝灾害是中国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暴雨洪涝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保障防洪安全是一项长期、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加快完善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三大利器”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三道防线”及相应数学模型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责任落实、决策支持、调度指挥“三位一体”的洪水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成功战胜2021年黄河中下游1949年以来最严重秋汛、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2023年海河流域1963年以来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等大江大河历史罕见洪水灾害。

李国英介绍,近10年来,中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10年的0.51%下降至0.24%。

近10年,在GDP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中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李国英表示,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名世界第106位,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与人口、经济和耕地等资源布局不相匹配。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国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了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的转变。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水网,同步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县域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李国英介绍,近10年来,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中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中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9000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中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灌溉面积达10.75亿亩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李国英介绍,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3年,中国建成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灌溉面积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56%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撑。

中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流域内各生态要素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流域生命共同体。李国英介绍,近年来,中国积极建构河流伦理,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其中,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断流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实现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6年的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得到治理、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不少曾经干涸的泉眼实现复涌。

李国英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双重作用下,水安全风险日益成为全球性挑战。他倡议,亚洲各国协同推进理念创新、治理创新、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推动亚洲水治理领域合作走深走实。

《北京宣言》呼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加速等带来的水问题

会上发布的《北京宣言》呼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加速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问题,通过创新驱动、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亚洲以及全球的未来水安全。

亚洲水理事会成员共同承诺,面对变化环境下新的涉水挑战,树立节水优先理念,强化流域综合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实施可持续水价机制,采用政府与市场协同等灵活的融资方式推进水和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推动水资源多元监测与感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发展智能大坝理论与实践,模拟和预测水资源动态变化,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加强水质监测与净化过程控制。

制定有效的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适应战略,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方式应对流域洪水及山洪灾害,提升早期预警和预报系统,加强场景预演和预案编制,提升极端降雨事件中城市内涝应急处理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导致的涉水灾害影响。

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引进先进、经济、高效的灌区开发技术,深入认识水—能—粮纽带关系,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供水、能源与粮食安全。

新京报记者行海洋

编辑张牵校对刘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