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2024-09-24 06:48:34 - 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碧水青山唱欢歌,盛世和谐展新颜。

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刚刚迎来了70年州庆。这预示着海西州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也预示着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海西,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地方。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和全国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早在2005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2022年,更是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可以说,自治州成立的70年,是民族工作巨变与丰碑辉映的70年。

在这片30.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儿女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书写了海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兴趣班”让各族学生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海洋。摄影:苏烽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教学生蒙古族刺绣。摄影:苏烽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提供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摄影:殷之皓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民族传统射箭运动深受欢迎。摄影:苏烽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青海海西:“聚宝盆”开出“石榴花”

聚焦主线强引领

巧手做月饼,共话团圆情。

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让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的不少居民印象深刻。

“我们提前准备好了制作月饼的手套、模具等材料,在向大家简要介绍中秋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后,就分为两组开始制作藏式月饼和汉式花馍月饼。”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万玛多日杰看到,各族居民围成一桌,大家按照制作流程分工协作,和面、包馅、压模……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团圆的喜悦。

中秋月圆情更圆,民族团结一家亲。手工月饼的制作,包的不仅是馅料,更是心底里那一份浓浓的祝福。

“在这场活动中,大家不仅体验到了制作美食的乐趣,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玛多日杰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就像80多位各族群众欢聚在城西社区的石榴籽活动室制作月饼一样,无数的画面,成为海西州各族儿女亲如手足、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鲜活例证。

其实,回顾海西州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幸福密码”清晰可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4年自治州成立之日起,海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史,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为海西各族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烙上了深深的印迹。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传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修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配套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17个单行条例和6件地方性法规。

——将创建工作与日常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营造常态化开展创建工作的良好声势,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10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29个,打造“石榴籽家园”96个。

——全州累计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省级15个,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2个。

经过努力,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局面不断形成。

产业发展共富裕

不久前,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红光村第二届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

梳理红光村的发展历史,记者发现,虽然红光村如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明星村”,但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不少人选择外出打工。2013年,得益于城中村改造整村搬迁项目,村里260户村民整体搬迁至不远处的光明小区。

随着村民们搬进明亮整齐的新楼房,村里开始琢磨如何让大家的生活更红火。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按照“留老村、建新村”的思路,计划成立合作社,打造田园综合体。

一方面解决村民致富问题,另一方面开辟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经过前期各项准备,2020年7月,红光村田园综合体正式开业。

沿着彩虹步道直通全新打造的红光村田园综合体,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露营地、烧烤区、游玩区,还有农家四合院。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在这里,游客可以逃离城市的喧嚣,体验一回别样的田园时光。

不难看出,经过多年发展,红光村已经从“农民穷、产业弱、环境差”的落后村变身为“百姓富、产业兴、生态美”的先进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别是红光村田园综合体运营以来,已先后带动近百人就业,村民年均增收1.1万元以上。

“几年前,我们还在为村集体经济如何‘破零’发愁,随着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运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套以‘田园观光、有机农业、农事体验、亲子乐园、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四军说,村里旅游产业的收入已经占了大头,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

红光村的变化,是德令哈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蓄集乡是德令哈市唯一的纯少数民族牧业乡。全乡704户1834人中95%是蒙古族。作为乡上的纯牧业村之一,乌察汗村全村130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羊。

借着直播带货的浪潮,蓄集乡乌察汗村党支部书记额日登木托把家乡的牛羊送出了草原。

“以前我们的羊都是甘肃、内蒙古等地的老板上门收购,现在通过直播的方式可以直接卖给消费者。没有了中间商,自己还能多挣。”在与成都终端市场签订合作协议后,乌察汗村卖出700多只柴达木盐羊,销售总额70多万元。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由乌察汗村党支部牵头,整合6个村的资源,握指成拳,不仅能提高柴达木盐羊在成都市场的占有率与知晓率,提升品牌知名度,还可以带动更多牧民一起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蓄集乡副乡长戴永龙说。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海西州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生态保护展现新作为,经济运行呈现新气象,产业“四地”释放新动能,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去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6元,增长4.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增长8.4%,成为全省首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的地区。

互嵌共居促融合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成立于2007年的茫崖市花土沟镇团结路社区,是一个有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

帮助社区老人,化解家庭矛盾,解决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等群众的烦心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马海梅常年忙碌奔走。

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

大事细议、小事群议、急事快议。根据实际需要,去年,社区成立小板凳议事会。就拿阳光小区来说,在居民反映暖气不热的问题后,社区工作人员及时走访88户居民了解核实具体情况,随即召开书记工作室联席会,通过增加保温层解决问题。

让居民提议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在加强基层治理的基础上,如何加强辖区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各族居民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7支志愿服务队组织活动,让居民从‘陌邻’变‘睦邻’。”马海梅说。

这样的例子在海西州并不少见。

在万玛多日杰看来,想要在社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关键是要让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真正得到实惠。

城西社区所辖的康乐小区是个老旧小区。小区凉亭因长时间日晒雨淋,出现墙皮脱落、裂缝等现象,不仅影响环境美观,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发现这一问题后,社区党支部以“小切口”办实事,积极寻找专业人员进行修缮翻新。

雪和勒小区因硬件设施不完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晒太阳、唠家常都要自带桌椅,三五成群或在小区门口、单元门前交谈闲聊,不仅影响交通,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社区党支部迅速响应,在小区内增设6套便民休闲长椅。虽然只是一个凉亭、几条长椅,但却让居民得到了实惠。

立足多民族交融汇聚的现实基础,海西州把握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十项行动,落实“三项计划”,搭建“民族团结一家亲”沟通交流和实践平台,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近年来先后举办那达慕大会、“智阁鲁如”文化旅游艺术节、“花儿”会等民族文化节庆,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在海西的实践研究》等优秀理论成果,创作了《进藏驼队》《红柳》《天慕》等优秀文艺作品。去年先后组织开展“走进亚运会”“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考察交流等活动20余次,青少年参加人数1000余人次;举办推介活动163场次,参与人数43万余人次,转移就业1.33万人。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

这颗70年前播下的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已经在柴达木盆地长成参天大树。今后,海西州各族儿女将继续用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聚宝盆”里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篇章。

 手记:阳光温暖每个角落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次采访的感受,会是什么?

当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的词语就是温暖。

从天峻到德令哈,从格尔木到茫崖,一路采访,每一站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那些故事中,民族团结这四个字仿佛一缕阳光,温暖了主人公,也温暖了我。

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万玛多日杰30岁出头,聊起工作来,激情满满。在他看来,社区的工作很杂,他们就像是一条线连着千家万户。也许是因为年轻人想法多、思路活,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一职后,万玛多日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大到举办吸引全县群众参与的银发趣味运动会,小到制作向群众通知各项事情的有声海报,桩桩件件,数不胜数。但无论工作的形式如何,万玛多日杰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让群众得实惠。说得更贴切一点,就是让社区群众时刻感到温暖。

当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建设路社区居民王学龙看到社区党总支书记林慧珍时,三步并作两步地迎了上来,这份热情的背后还有个感人故事。退休前,王学龙一直在冷湖上班。因工作原因,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只留老母亲一人生活。老人身体硬朗的那些年,日子过得倒也安逸,可后来得了痛风,慢慢地走路都很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林慧珍和社区工作人员吕桂兰便将老人列进特别关照名单中,照顾起她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吕桂兰,将老人当做自家长辈一般操心、照料,直到老人去世。

如今,虽然老人不在了,但王学龙一直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退休回来后,他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就是想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基层社区是重要阵地。无论是新源镇城西社区还是河西街道建设路社区,记者感受到,民族团结早已从四个字变成了一件件暖心事,让社区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民族团结的温暖阳光。我们期待,这样的故事能更多,更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