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青睐“近岸外包”,墨西哥制造会取代中国吗?
[观察者网文/周毅编辑张广凯]
相比“中国制造”,美国企业正越来越青睐由墨西哥制造的产品?
据《纽约时报》1月3日更新的消息,包括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内的一些美国公司,目前正在调整其经营策略:它们正在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同时将其业务转移到离美国更近的墨西哥。报道称,这种“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模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究其原因,一是新冠疫情影响和航运行业冲击,让依赖大洋彼岸的国家来提供重要货物显得更具不确定性——相比中国,美国和墨西哥的地理联系更便捷;其二,拜登当局延续了上任美国政府对华的激进政策,双边关系依然紧张,这将迫使一些美国企业采取措施规避有关风险,例如选择墨西哥作为其商品产地。
不过,墨西哥替代中国(alternativetoChina)并非易事。报道指出,基础设施薄弱等内在原因,可能成为墨西哥发挥其制造潜力的最大阻碍;而随着全球供应链恢复常态,墨西哥的吸引力也会减弱。此外,墨西哥制造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或技术推动的——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国企业近岸外包的主要推力还是中美局势。”
透过层层迷雾,不难发现所谓“墨西哥引导全球化”背后,很可能藏着又一场美国陷阱。
地理位置更接近,“墨西哥制造”受美国企业追捧
2022年年初,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需要定制超过5万件的制服,价值100万美元(约合689万元人民币)。按照常规,沃尔玛公司会将订单派发给中国供应商,但这一次它选择了墨西哥家族式服装企业Preslow。Preslow销售总监IsaacPresburger对媒体表示,这背后是因为沃尔玛当时的供应出现了很大问题。
通常来说,装满货物的集装箱通过航运从中国运抵美国大概需要一个月,但是在疫情严重时期,它变成了2-3个月——相比之下,从墨西哥的工厂到美国零售商店,只需要2周。Presburge表示,墨西哥企业能拿到订单,既受益于墨西哥日益提升的经济地位,也享受到了地理区位的红利。
墨西哥产品采购平台Zipfox的创始人RaineMahdi表达了类似观点,由于不存在绕过太平洋运输货物的技术,同时客户对交付时间有极高的要求,美国企业在寻求中国等国的替代品时,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瞄准墨西哥。
美国普查局是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下属机构。其最新统计表明,“墨西哥制造”正在美国本土升温。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增加了1/4以上。2022年1-10月,墨西哥向美国出口了3820亿美元的商品,比2021年同期增长超20%。
从数据上来看,墨西哥和美国的经济联系,似乎越来越密切了。
报道援引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称,2021年,美国投资者向墨西哥投入的资金(购买公司和融资项目)多于投入中国的资金。在贸易专家看来,中国肯定会在未来几年继续成为制造业中心,但订单、产能、资金向墨西哥的转移表明了世界制造能力正在“重新分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同处一个“大区”,其供应链更容易交织在一起。
美国媒体文章援引供应链行业投资公司MurrayHillGroup管理合伙人MichaelBurns的观点表示,“这与去全球化无关……这是全球化的下一阶段,重点是区域网络。”
果真如此吗?
取代中国制造?墨西哥面临内外不确定性
先说第一个问题:墨西哥制造,能取代中国制造?
现实要复杂得多。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指出,墨西哥发挥其潜力的最大障碍,可能正是墨西哥本身。在政府方面,墨西哥当局忽视了包括港口在内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方面,墨西哥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实力差距不容忽视,此外,大量墨西哥企业对中国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供应依赖。
Presburger是墨西哥工业振兴的倡导者。他也不得不承认,墨西哥难以扩大到与中国同等的制造能力——回想十多年前奔赴中国寻找面料的经历,巨大的纺纱厂和专门的染色工艺人仍让Presburger感到记忆犹新,“那里工厂的规模之大,太疯狂了!(crazy)”
相比之下,很多墨西哥企业仍处在学习、探索和积累阶段。
据报道,Presburger展示了其备受追捧的一款产品,除了拉链和拉链头是在墨西哥制造的以外,其余部件都来自中国等亚洲地区;墨西哥企业主Justiniano夫妇为美国境内的连锁高级餐厅供货,但他们最早也是从亚洲购买成品制服,然后再在墨西哥当地用自己的机器刺绣标志,最后售卖,后来他们才将供应商转为墨西哥本地企业。
同样的“供应链依赖”现象也出现在汽车等制造行业。据报道,在墨西哥组装的汽车大量使用美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一份研究显示,墨西哥对美国出口价值的约40%,是由美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组成的——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只有约4%是美国制造的。
“墨西哥制造”在美国升温,更多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和技术因素。从外部条件来看,“墨西哥制造”的动力来自外部条件推动,比如疫情、航运价格、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带来的替代性需求等等,很大程度上,与“墨西哥制造”自身的竞争力无关。
报道称,服装行业人士预测,随着全球供应链恢复常态,“墨西哥制造”的吸引力将会减弱。
长期从事采购工作的纽约代理人BernardoSamper表示,过去一年航运价格大幅下降,伴随中国不断优化应对新冠疫情的相关措施,以及中国制造商通过折扣来积极吸引订单,服装行业“中国制造”的吸引力再度提升。“说白了,一切都是由价格驱动的。”
法国公司Lectra为服装行业提供裁剪等生产机器,过去一年,该公司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销售额增长了近三分之一。该公司当地商务总监CarlosSarmiento表示,推动美国企业将订单近距离外包给墨西哥企业的因素,主要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局势。
Sarmiento表示,这不意味着中国将从美国市场上消失,而是说人们将更愿意将墨西哥和中美洲作为替代选择。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是破坏美国供应链稳定的推手,这迫使企业选择“墨西哥制造”。
抛开中国的“全球化”,不过是又一个“美国陷阱”
聊完了墨西哥制造,再来谈第二个问题:
美墨贸易升温,背后的“区域网络”真的是全球化的下一个阶段么?
首先,墨西哥制造取代中国制造,只是一个伪命题。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为6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对美出口增长6.6%。综合美国方面的统计口径,同期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增速为20%,单从数字上看,墨西哥在这一领域的表现是相当抢眼的。
但美国不少媒体报道对某些事实闭口不谈。例如美国本来就是墨西哥的重要出口国,而且墨西哥对出口美国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中国。美墨贸易量的增加,只是中美关系紧张、远洋航运承压等因素下的结果,它并不能反映“墨西哥制造”的强大,也不能反映墨西哥本土制造能力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更无从谈起引领新的“全球化”。
不客气的说,这背后隐藏着一场美国陷阱。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0年,墨西哥外贸出口共计4180亿美元。综合墨西哥银行统计数据,其中向美国出口金额为2611亿美元。据此粗略估算,美国出口占墨西哥出口权重的60%以上。参考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墨西哥外贸总额占GDP的78.2%。这意味着墨西哥经济依赖出口,墨西哥出口依赖美国。
反观中国。
据海关数据,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4.06万亿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6%,其中对美出口3.13万亿元——同期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为17.93万亿元,占比仅为17%左右。同年,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简言之,美国是墨西哥出口的大头,却只是中国出口全球的一部分。
墨西哥2020年经济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对美出口占比约25%,同期美国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仅为3%。倘若墨西哥式“近岸外包”和“区域(尤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贸易圈)网络”代表全球化的下一个阶段,那么这无疑意味着,让更多国家放弃中国式更多元、更开放、更平等的贸易道路,转向依赖对美贸易的发展道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危害跃然纸上,甚至无须细想。仅拿美国货币政策来说,美元降息,墨西哥企业的所谓竞争优势会顷刻间荡然无存,外贸收入也会大打折扣;美元加息,国际游资会快速回流美国本土,墨西哥当地的发展建设成果,很可能因此草草停滞,甚至付诸东流,而技术更新、科技研发更可能就此夭折。
如果有人轻信了所谓“中美纷争会为当地带来更多生意”,无疑正中某些人下怀。就拿“美墨加协定”(USMCA)来说,在墨西哥经济和美国经济的“捆绑”机制下,协定有着浓重的“美国优先”色彩。
例如根据协定,获得汽车关税豁免要保证每辆车40%的零部件由时薪不低于16美元的工人生产,这和墨西哥当地廉价劳动力的条件是相悖的;北美地区所产汽车75%及以上的组成部件产自本地区方可享受零关税优惠,这也是对墨西哥产业链的极大挑战……更遑论美国对美墨加协定的单方面强势解读。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前车之鉴在前:“美墨加协定”引发的争议不断。
同样需要警惕的是,借中美关系紧张、美墨贸易升温炒作的所谓“全球化下一阶段”,是又一个陷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曾指出,中国过去40年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全球化使中国的这种快速增长成为了可能。他认为,在过去的40年里,技术一直是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技术会继续成为中国未来成功的基础。墨西哥制造业的发展也好、经济全球化下一个阶段也好,技术同样是关键词和最重要的竞争力。
美国不能代表全世界,显然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也不能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全球化水平。
全球化发展到当下,世界制造固然出现了“区域化”、“大区化”的趋势,但是就此认为全球化可以抛开中国,抛弃中国这种开放、合作、互赢的全球模式,仅仅靠“跟美国搞关系”,那么就无疑落入了“文字游戏”,掉进了“美国陷阱”。某种意义上,“去中国化”也是对全球化下一阶段走向的有意曲解。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此前曾指出,新型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中国。
李稻葵表示,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的大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和运输交通体系的改进,全世界的经济活动会进一步一体化。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全球浩浩荡荡的大趋势。
“但当前全球化趋势碰到了小逆流,”李稻葵指出,“十四五”期间的全球化可能是一种新型全球化。具体来说,“十四五”期间的全球化可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呼吁、推动、维系的全球化,而不仅仅是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维系推动。
“新型全球化的趋势是以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国外的投资者和其它生产要素,用中国开放的市场来维系和推动新型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