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作品选登:这就是茶陵,有亿点点牛
文|潇湘眼
位于湖南省东部和江西省西部交界处的罗霄山脉的茶陵县,大家或许没去过,但应该一定听说过他的大名,或知道一些有关他的传说。
因为,它很“茶”。
全国独一份的以茶为名,整个县域的底蕴也跟茶一样,越品越有味,回甘绵长。这份回甘,长到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身上。当年,神农在这里尝百草,发现茶叶,让茶陵收获“千年国饮,始于茶陵”美誉。当年,神农在这里误食断肠草,“崩葬于茶乡之尾”,这块神农安息的陵寝之地就成了茶陵。
可能有人要说了,炎帝陵明明在株洲的炎陵县,为什么茶陵要来蹭炎帝的热度?这不是蹭,现在的炎陵原本就是茶陵的一部分,附属茶陵1000多年,到南宋时期分家设酃县,但依然属茶陵军统辖。直到上世纪90年代真正分开,酃县更名炎陵,才拥有了“神州第一陵”的主体地位。
茶陵的“陵”,分给了炎陵。但茶陵也不亏,数千年炎帝精神、茶香文化的浸润,茶陵早已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家底。这也是茶陵过去800年“牛名远扬”的起点。从南宋朝开始,茶陵洣江岸边,一座重达3.5吨的铁犀,与城墙一起镇守茶陵。
时隔800年,铁犀依然黝黑锃亮,目光炯炯,昂视远方,激励一代代茶陵人自带一份牛劲儿,刚正进取,成为茶陵的精神图腾。
“茶陵”有多牛?文能跻身进士之乡,武能晋级将军之县,生活品味能让全世界爱上中国菜。今天,潇湘眼就用4个标签:人文之魂;红色之心;湘菜之源;湘赣之锚,为大家介绍这座有“亿”点点牛的县——茶陵。
人文之魂是茶陵的第一个标签。
茶陵应该是湖南省内最能吸引史学家兴趣的一个古县。不止在于5000年前,神农氏在茶陵发现茶叶。开启全球160多个国家近30亿人迷上中国茶的茶文化输出。
也在于,7000年前的茶陵先民们,与天地争取生存资源,在山地、丘陵占全县面积近90%,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多米高的罗霄山脉深处,培植出人工栽培水稻。
距今6000~8000年前,茶陵独岭坳出现了原始村落,这是迄今发现的长江以南最南端的大溪文化遗址。
相比起平原上的湖南澧县城头山稻作,大山深处的稻作栽培艰难更多。
按照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文绪、湖南省考古专家席道合的想法,茶陵独岭坳古稻有可能早于彭头山9000年稻作史,“应属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地范围。”能在深山里开辟出一片家园,足可见茶陵先民的智慧。所以说,要是谁敢说远古时期的湖南,蛮荒、未开化,请他来茶陵朝朝圣。
工作时间开山辟地种水稻,休闲时间品品茶,靠着这份领先国人5000年的劳逸结合智慧,茶陵人乃至茶陵牛都成了史书上的座上宾。南宋时期,用来抗洪水,镇河妖的7000公斤铁犀,近800年不锈不蚀,怒目炯炯,与南宋古城墙一起兢兢业业守护茶陵安全,让茶陵收获“犀城”美誉。明朝时期,茶陵人李东阳官拜内阁首辅,主持明代诗坛五十多年,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名冠天下。因此,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首个以籍贯命名的诗派。
李首辅有政治才华,更有诗书意气,被誉为“高才绝识,独步一时”。给大家品读两句李东阳的诗句: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寄彭民望》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临清二绝》
以诗言情、抒怀,关心民生疾苦,茶陵诗派很有杜甫遗风。
以李东阳为代表,明清两朝4个茶陵人被授“大学士”头衔,让茶陵收获“四相文章冠两朝”美称。据茶陵县志统计,公元901年到公元1904年,1000年科举取士中,茶陵考出2名状元,127名进士,居于湖湘各郡县的首位,成为中南地区的“进士之乡”。
人才辈出,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宋朝衣冠南渡,让深山中的茶陵成为教育圣地。
茶陵人为何这么喜爱读书,还是因为这里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茶陵的书院文化初生于唐代,兴于南宋,经历元明两代发展到清代已至鼎盛,历经千年,大大小小的书院有38座,其中29座一直续办到清末,如此多的书院数目在湖南来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在这些书院当中,又以洣江书院为代表,有人评价:“江南三省,湖广得才,近古湖广省湖南得才为最多。茶陵隶湖南,得才比各郡县犹多。”
迄今,茶陵还有一条全湖南唯一一条,长达500米的进士长廊,无声激励着茶陵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就是茶陵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香港中联办副主任,也是茶陵培养出来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受书院文化浸润的茶陵学子,腹有诗书,心忧天下。
这就为茶陵带来了第二个标签——红色之心。
茶陵,是毛主席亲手缔造的红色政权,史学界因此达成共识:红色政权理论,源于井冈山下的茶陵。毛泽东、朱德、陈毅、张云逸、王震、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茶陵浴血奋战,5万多茶陵人英勇献身,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301人。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衔的茶陵将军有25人,将军数量位居全国第12名,成为有名的“将军县”。
毛主席曾说:“茶陵的斗争很艰苦,茶陵人民很勇敢,很会打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能文能武,有豪情有壮志,茶陵人担当得起一份“湖南骄傲”。这还不算完,之前说过茶陵人有领先国人5000年的劳逸结合智慧。说到劳逸结合,怎么能少得了舌尖上的茶陵呢?
这就要提到茶陵的第三个标签——湘菜之源。
大家都知道湘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但大家知道是谁让湘菜发扬光大的么?
那就是湘派“祖庵家菜”的创始人谭延闿。祖庵,就是谭延闿的字。这位大佬可是一位神人。他文能考上进士,为茶陵的“进士之乡”代言,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武能担任湘军总司令,追随孙中山,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日常生活里,谭延闿更是当仁不让的食神,好吃、会吃、讲究吃。日常泡厨房钻研菜式,菜做出来之后延请各方名流来品菜,又舍得花重金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名厨,集思广益研发菜式,让湘菜和各地菜式做混搭。
从谭家出来的私房菜,成了大家垂涎的对象,为湖南菜赢得社会口碑。谭家出来的厨师,成了湘菜的祖师爷。据说,谭延闿去世后,他儿子养不起这批家厨,只得遣散。这些谭家家厨们日后一个个开餐馆,收徒弟,成就了湘菜的民间传播。不过,现在市面上很难再吃到正经祖庵家菜了。
祖庵家菜太精细,一道“祖庵菜心”,要用去近百斤的白菜。对规模化生产,且讲究高效率的餐馆来说,成本太高。祖庵菜的主菜也不是辣椒,特色菜是“宫保鸡丁”、“霸王别姬”、“荷叶粉蒸肉”等,湘菜变辣,都是跟随市场口味改良的结果。
说了那么多茶陵的远古,古代,近现代,接下来自然要说说茶陵的现在和未来。
湘赣之锚,是茶陵的第四个标签。
和大多数的革命县一样,茶陵或许落寞过一段时间。昔日易守难攻的大山,成了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阻碍。但能文能武的茶陵人民,依然有把天堑踏成通途的野望。
根据茶陵展望的“十四五”蓝图,茶陵要确立湘赣边中心县地位,打造出湘赣边区域红色文旅融合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物流集聚区、电子信息集成区。
规划在前,茶陵县的做法是招大引强,借力打力。医疗上与湘雅医院联手打造医联体,借助三甲医院的医疗力量提升医疗水平。教育上与华中师大牵手,共同探索“进士之乡”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产业上联袂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带头大哥”中车株洲所,依托央企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和人才优势,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3年底,茶陵县第一个博士工作站“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研究博士工作站”在湖南亿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如同茶陵古城下那座近800年的铁犀,不锈不蚀,眸光炯炯,时刻向前看。
茶陵在努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期待。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