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如何继续改善空气质量?专家:实现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

2024-06-05 19:06:46 - 新京报

作为2024年六五环境日北京主场活动,6月5日,“十年同行·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主题研讨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建议,协同控制PM2.5与臭氧污染,加大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力度。

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较10年前降幅达六成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三地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贵谦分享了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2013年,我国中东部出现多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京津冀的山前区域尤为突出。他分析,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频发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产业结构问题。京津冀区域重工业发达,落后产能集中。京津冀土地面积占全国2.3%,钢铁产量却占全国的27%。二是地形和气象特征。京津冀区域东南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太行山脉,北侧为燕山山脉。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偏南气团将平原区域的污染物输送到华北平原西侧和北侧。受山脉的阻拦,污染物在山前累积,形成重污染。除了区域输送的原因以外,西侧黄土高原辐射升温后,在西风的作用下发生暖气团平流,使得华北平原区域1500米的高空被暖盖覆盖,导致边界层高度降低,大气容量下降,污染爆发。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我国在2013-2023年间颁布并实施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法案。他说,在相关措施的引领下,三地从源头上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了能源消费比例,增加了绿电和清洁燃料的使用。与2013年相比,2022年京津冀区域第二产业占比从42%下降到30%;绿色电力发电量从5%增加到23%;煤炭使用量下降了48%,天然气使用量增加了146%。

同时从末端上进行减排,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数和治理投入逐年增加。与2013年相比,2022年治理设施数增加77%,运行投入增加58%。这些尾气后处理设施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SO2、NOx(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90%、57%和83%。

2013年以来,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与2013年相比,2023年PM2.5、SO2、NO2分别下降约57%-64%、86%-89%和35%-54%。

“除了常规污染物,我们在北京还开展了颗粒物组分以及重要活性气体的长期观测。同样可以发现颗粒物中元素碳、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均出现大幅下降。”他说,从地上、天上和不同垂直剖面,科研人员都可以证实空气质量的改善。其中,从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的气溶胶垂直廓线来看,午间不同高度大气颗粒物浓度下降迅速,表明区域协同减排的显著成效。

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

不过,唐贵谦也表示,三地颗粒物防控压力大,臭氧居高不下。2013-2023年间,北京臭氧浓度下降,天津臭氧浓度升高,河北臭氧浓度基本维持不变,三地臭氧浓度趋于均一化,稳定在18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在减排余量降低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防控急需破题。

同时,碳污协同减排仍处于摸索阶段;柴油车和柴油机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被忽视。“通常我们认为柴油车排放大量NOx,排放的VOCs较少,但我们在石家庄G107国道附近做的系留气艇探测实验发现,夜间柴油车出行高峰时段,近地面VOCs浓度极高,峰值浓度超过120ppb。”

究其原因,他指出,一方面是产业结构问题,高耗能产业总体格局未变。除了重工业外,集成电路制造业大幅发展,与2013年相比,2022年集成电路产量增加419%。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要经过有机物洗脱等工艺,排放大量挥发性有机物。因此,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末端减排仍需落实。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但京津冀区域仍然以公路运输为主导,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稳定在80%左右。柴油车和柴油机的尾气后处理监管不够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他建议,在远景规划层面,要从末端减排向源头减排调整,通过能源结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调整,从而实现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的协同防控。

在短期措施层面,要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关键是非电行业的减排和柴油车和柴油机的达标管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也建议,以更好成效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深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深入推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以空气质量改善倒逼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优化,着力提升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以PM2.5控制为主线,协同控制臭氧污染,加大重点行业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力度。

万军还建议,系统构建美丽京津冀建设总体战略布局,以更大力度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更系统手段协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白爽校对李立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