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海藏咽喉”的商贸传奇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一

2024-06-05 06:57:00 - 青海日报

编者按:丹噶尔,历史上被誉为“海藏通衢”“环海商都”,位于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是从青海东部去往青海牧区和新疆、西藏的重要节点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特殊地区,造就了丹噶尔历史上商贸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彩,成就教育的兴盛与人才的荟萃。

时代的演进有其连续性,重温过往,是为更好地书写当下、描绘未来,特推出“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文化中国行】“海藏咽喉”的商贸传奇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五月中下旬,丹噶尔古城阳光格外明媚。络绎不绝的游客踏着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漫步城内的街巷,感受着这座高原古城浓厚的文化气息。

站在古城的拱海门下,湟源县丹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讲解员马开春向我们介绍丹噶尔的历史:“清朝初年,这附近曾建有一座名为东科尔的寺院。丹噶尔、东科尔是同一蒙古语词汇的不同译音,意为‘白海螺’。雍正年间,在这里重新修筑的城池也以丹噶尔为名。”

丹噶尔位于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说起湟源,就不能不提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湟源西部的日月山古称“赤岭”,这里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以东,是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的农区;日月山以西,则是牛羊遍野、千里寥廓的草原。唐朝的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就曾翻越日月山西行。过了日月山再往西,就是烟波浩渺、古称“西海”的青海湖。湟源自古以来就处在中原通往青海牧区、西藏、新疆的交通孔道上,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节点,素有“海藏通衢”和“海藏咽喉”之称。

“这样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丹噶尔必定成为一处文化交融、商贸繁荣之地。”马开春说。

青海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在古代,这里所产的青海骢、河曲马、牦牛、藏羊享誉中原地区。中原王朝需要得到青海牧区的骏马作为军事战略物资,而青海的游牧民族离不开中原的茶叶。“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唐朝和吐蕃就在赤岭开展互市,互市的商品包括茶叶、布匹、丝织品、牲畜、畜产品等。可以说,这标志着我国边关互市的开始。”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的青海地方史专家张生寅这样介绍湟源贸易史的开端。

【文化中国行】“海藏咽喉”的商贸传奇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一

走在古城里,皮货行、陈醋店、古董铺……一间间古香古色的店铺不断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感受“环海商都”“小北京”丹噶尔的繁华。

清朝雍正三年,朝廷将青海东部的茶马贸易市场从多巴移到丹噶尔。经年羹尧奏请,于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丹噶尔城,丹噶尔的民族贸易日益兴旺。嘉庆、道光年间,丹噶尔的年贸易总额达到白银250万两,是当时西宁的六七倍。1900年以后,英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国商人看到商机,先后在丹噶尔设立了新泰兴、怡和、天长仁等十几家洋行。

今天,古镇上还矗立着一座有着券窗和罗马柱的洋楼,这是当年英国仁记商行的所在。里面陈列着西洋钟、打字机、1915年出版的《袖珍英汉词林》以及各个商号的票据、往来信件等老物件,它们向游客讲述着丹噶尔往昔的故事。

“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成为西部地区的贸易重镇和畜产品集散地。青海的羊毛、皮张等货物从丹噶尔起步,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港等地,走向全国和海外。”马开春说。

如今的湟源人,秉承先辈开拓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生产加工的牛羊肉、陈醋、马牙蚕豆、沙棘饮料、枸杞原浆以及湟源排灯、湟源皮绣等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区以及日本、匈牙利、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续写着丹噶尔贸易的新篇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