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护鄱阳湖

2024-07-04 11:09:00 - 新浪新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侯雨琪、刘芳菁、全媒体记者朱正报道:“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江西省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每年都似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7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为这片水域增添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福章先生、丁文宁先生带领的科考队在鄱阳湖大湖池发现了100余只白鹤,这一惊人发现轰动全球,让这濒临灭绝的物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恰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江西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省级)也由此应运而生,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肩负起以复兴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种群、推动鄱阳湖生态繁荣的重大使命,宛如鄱阳湖畔的一座灯塔,照亮了候鸟的生存之路。

40多年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守护候鸟的征程中不懈努力、持续探索。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保护区实现了众多令人瞩目的创新与突破。究竟有哪些新颖的模式和独特的方法让鄱阳湖焕然一“新”?为揭开谜底,大江网新闻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带您一同探寻。

“智”护鄱阳湖

科技赋能,开启智慧守护新征程

在鄱阳湖的大湖深处,新兴技术与湿地保护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湿地保护的方式。过去,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靠走、执法靠吼,面临着巡护范围有限、监测误差大的难题。然而,随着AI识别、无人机自动巡护、5G网络的加入,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断重塑着湿地候鸟保护格局,推动着保护区建设迈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未来。

2023年,鄱阳湖迎来了一位智慧的“大管家”——智慧管理平台。它串联了前端探头、监测仪和无人机等设备,整合有效资源,实现智慧预警、智慧巡护、智慧监测、智慧分析、智慧推演五大功能。如今,保护区的新成员周钰玲已经熟练掌握了智慧管理平台的使用,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透过远程探头实时查看湖区的风云变幻,犹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今年3月初,周钰玲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一只幼年白鹤被困在大汊湖东洲头草洲上,无法自由翱翔。于是,她迅速启动基层站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最终这只白鹤得以成功脱险,再次振翅高飞于鄱阳湖畔。

“智”护鄱阳湖

生境改造,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

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依据不同鸟类的习性和地形特点,精心施为,通过挖掘沟塘、堆建坡滩、填平缺口、种植植被以及加强水系连通等一系列措施,为鸟类营造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为解决候鸟食源、恢复湖区植被,2023年4月,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北秀湖植物园联合开展了鄱阳湖鹤类食源性水生植物种源培育及物种恢复工作。现场采样结果令人欣喜,刺苦草的冬芽数量已达到每平方米850颗,相较于栽种初期的每平方米9颗,增长了90余倍,真可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智”护鄱阳湖

国际携手,共筑候鸟迁飞保护新长城

每年,全球数以亿计的候鸟在相隔万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恰似“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目前,全球共有9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无疑是其中最繁忙的一条。鄱阳湖,在1060块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关键栖息地评估中,评分第一、贡献第一、重要性第一,承载着守护候鸟迁飞的重要使命,恰似鄱阳湖上的一座守护堡垒。

在2021年第二届国际观鸟周活动中,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在白鹤越冬地和繁殖地的首次跨国合作,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交流,收获了白鹤在西伯利亚冰冻苔原的生活史、小鹤野外孵化视频等珍贵研究材料。在2023年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期间,保护区在中俄候鸟保护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签署了中俄、中蒙保护区白鹤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了白鹤保护联合宣言。

此外,保护区还与吉林莫莫格、内蒙古科尔沁、吉林向海、南矶湿地等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签订了《白鹤迁徙路线联袂保护区合作协议》,以扫除白鹤迁飞沿线保护协作的“盲区”,实现了以“生态接力”打造白鹤保护的“万里走廊”,让白鹤的迁徙之路更加通畅无阻。

“智”护鄱阳湖

添绿增金,描绘生态和谐新画卷

昔日,鄱阳湖畔的村民们依水而居,捕鱼为生。面对乡亲们的生计挑战,渔民出身的张海平挺身而出,决心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新的致富道路,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FAO-GEF江西湿地项目的支持下,保护区助力张海平与108户村民联合成立裕农蓝莓专业合作社。其中,87户村民在蓝莓基地拥有7棵蓝莓树,蓝莓的收成完全归他们所有。到了2023年,每户每年通过蓝莓种植增加了约1000元的收入。此外,合作社成员在蓝莓基地打工,每天还能获得120至150元的额外收入。在保护区的推动下,裕农蓝莓专业合作社不仅关注经济效益,更致力于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候鸟保护巡护工作。

张海平只是鄱阳湖畔众多转型渔民的一个生动缩影。在FAO-GEF江西湿地项目支持下,保护区依托沿湖11个基层站点,不断丰富湖区绿色经济业态,大力推动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通过与庐山市沙湖山管理处共同在沙湖山实施生态旅游营地示范项目,精心打造露营度假基地,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惠及村民60余人,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支持吴城镇丁山村、三角乡永丰村开展生态垂钓、草莓基地种植等特色项目,共解决就业岗位100余个,保障就业家庭8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近200万元。支持开展马影湖“摄影+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有效带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投入帮扶资金50余万元。通过聘请湖区禁捕退捕渔民加入巡护队伍,每年对他们进行签约、考评,扩充了渔民上岸后的就业岗位,保障再就业家庭达到220余户。

“智”护鄱阳湖

40多年来,一代代保护区的守护者初心不改、坚守奉献,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恰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今,白鹤从最初发现的10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5000余只,保护区鸟种记录由310种增长到387种,高等植物记录由476种增长到602种,实现了鄱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向优,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在鄱阳湖畔徐徐展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