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迎来数字经济新“曙光”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3日电(记者王雪冰、王靖)“这是胡麻油,可以用来做咱们本地美食油炸糕、油饼,喜欢的家人们可以买回去试试,品质有保障,现货现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一处院落内,村民闫芝梅正对着手机镜头熟练地介绍产品。这里是“正北方云仓”的带货直播间。
在曙光村,数字经济的“曙光”正照亮村子的发展,也带动村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以前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正北方云仓’建起来后,我才开始学着拣货、打包,现在又当起了主播。”闫芝梅笑着说。2019年,曙光村瞅准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时机,成立了以电商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农村电商平台——“正北方云仓”,主要销售内蒙古特色农副产品。
“许多在外打拼的本地青年回到曙光村,以开网店、直播带货的方式扎根家乡就业、创业,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说。
目前,“正北方云仓”年发货量达300万单,月均销售额突破10万元。“今年‘双十一’期间的销售额达到了15万元,胡麻油、莜面等特色产品受到全国各地顾客的喜爱。”内蒙古正北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宇说,“电商平台拓宽了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让村民们有了赚钱的新路子,村里60多名村民选择留在村里就业。”
村民张彦芳是一名仓库打包员,每天经她手打包的快递就接近9000件。“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每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特别有奔头。”她说。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曙光村还把推进移风易俗与推进乡村振兴、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通过拍摄短视频连续剧的方式,潜移默化传递正能量,树立文明乡风。
去年3月,曙光村在社交平台开通了视频账号“那年今日”,演员、拍摄、剪辑人员全部来自曙光村及周边农村。演员们用方言表演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故事,通过鲜活朴实、诙谐幽默的故事,将年轻人自由婚恋、中老年人幸福家庭生活、两辈人孝老爱亲等一系列文明新风尚融入视频当中,目前账号已发布视频500多期,各平台粉丝量突破15万。
“我们希望借助短视频的热度,吸引更多人关注曙光村,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进而关注到我们的特色农副产品,为直播销售助力。”高二忠说。
村民演员在出演视频短剧。新华社发
农产品乘“云”走向全国,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数字经济正在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
屏幕前,十几个人直播、演短剧;屏幕后,全村人拧成一股绳谋发展。近年来,曙光村还利用全村300栋厚墙体温室大棚,引导村民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形成水果种植采摘和上百个特色蔬菜种植产业。
流量、注意力涌入农村,有力拓展了全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小小的手机屏幕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打开了一扇窗。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曙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约36500元。产业强了,钱包鼓了,村民的幸福溢于言表。
数字经济“曙光”,正让昔日偏僻冷清的曙光村变成发展热土,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