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辰80周年之际,陈忠实12篇“短小说”出版

2022-04-15 17:12:26 - 北京日报

诞辰80周年之际,陈忠实12篇“短小说”出版

诞辰80周年之际,陈忠实12篇“短小说”出版

在作家陈忠实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永远关注的都是人世间的那些最普通的人,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爱恨情仇……这些普通人,正是关中热土的生活主角,陈忠实将他们小日子写成故事,便形成了一篇篇精彩有物的短小说。

时值陈忠实诞辰80周年之际,这些故事被精选整理为《陈忠实的短小说》出版,书中收录十二段故事,十二段平凡人的生活,写了世俗的恶,也说了人间的善,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能引发共鸣。如文学评论家王春林评论所说:“陈忠实的名字,当然是与那部堪称经典的《白鹿原》联系在一起的。但除了《白鹿原》之外,陈忠实也还创作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其中一些篇什同样非常精彩。只有把《白鹿原》和这些中短篇叠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真实而更加完整的陈忠实!”

▌乡土出逃与回归

西安市灞桥区的白鹿原,曾是《鸿门宴》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军霸上”的地方,也是北宋将军狄青西征时安营扎寨的地方。而人们知道白鹿原,更多是因为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这里,相传是周平王迁都洛阳途中,因见原上有白鹿游弋而得名,因陈忠实的小说被赋予了又一次新生。

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便是陈忠实出生的地方。这是一片并不富饶的土地,生活的艰苦让陈忠实自小就感受到人生的浮沉。由于家里穷,上学只能徒步,初中考的学校离家远,陈忠实便每周背上母亲为他准备的粗粮馍馍,走50里路到学校去。那时,他想走出这个地方,因为他看到过远方那些乘着火车的人,是不用走路的。然而,成绩的优异并不能缓解经济的困难,初中刚上了一学期,家里卖了能卖的所有东西,还是交不起学费,只得休学一年。休学的这一年恰让他赶上后来1962年的高考,那年,高考招生人数大幅缩减,造成了空前的竞争压力,结果,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陈忠实落榜了,他只得告别学校,回到故乡白鹿原。

面对终日郁郁寡欢的儿子,父亲愧疚却无奈,安慰说:当个农民又如何,天底下多少农民不都活着嘛!陈忠实忽而就豁然了,去村小当了一名老师,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作家梦想。从散文写起,对文字的敬畏让他认真打磨自己的表达,终于在23岁,他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河》。这篇文章他写了4年,一次重写,两次修改,五次投寄,最终得以发表,也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此后,写作成了陈忠实的痴迷,一篇篇短小说的创作与获奖,成为他创作《白鹿原》的积淀。这片他曾经想要出逃的乡土,成为他写作的不竭滋养,也成为他远避尘嚣的清静处所。

▌乡人日子与故事

这片关中热土上,日常生活的主角,是白鹿原上一个一个的普通人:农民、工人、教师、基层公务员……在时间的消磨中,他们努力生活,书写生命的答案。而陈忠实也是他们其中的奋斗者,只不过,他承担起更多的角色,他观察、体验、记录着乡人们的生活,将他们写成故事,点滴的日子便累积成留驻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命运与时代精神。

这些故事里,有成长与和解,比如小说《日子》,讲述一对农民工夫妻在河滩挑石头的简单生活,单调重复却有平淡的幸福。男人的心情是在女儿考砸分班考试而陷入失落的。当年,男人因差一点点分数没能考上大学,吃过教育浅的亏,担心孩子要重蹈覆辙,自己的心情低迷了好几天。故事以男人在河滩上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子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结尾,这也极容易让人想到陈忠实自己的生活,有坚持,有倔强,有无奈,有和解,正如世上的很多事,你不经它,就摸不准,就悟不出。故事里,还有热爱与坚持,比如小说《李十三推磨》。故事主人公李十三,取材于嘉庆年间一个真实人物,秦腔名剧《火焰驹》的剧作者。他早早开始科考,可惜到52岁才中了举人,但朝廷没给他什么实际官职,于是李十三转向民间,为百姓写戏。陈忠实说:“李十三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十全本戏,八部大戏、两部小戏。当年,仅一部《火焰驹》就红遍三秦,后来又被全国各地移植改编成地方戏,在全国广泛传播,影响力很大,还成为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秦腔戏。可如此伟大的剧作家,却一生困苦。”到了62岁时,只有唱他戏剧的皮影戏班头给他送麦子,还得和夫人自己推磨……陈忠实觉得,不为李十三写点什么,自己的心情永远无法平静:“我们这代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再过些年,他的名字怕是要被历史湮没了”,于是他将李十三的故事复原出来,是致敬也是自照,热爱自己所热爱的,无论境遇,不断坚持,说的是李十三的戏剧创作,也是陈忠实的文学追求。

《陈忠实的短小说》里,还有奇怪的离婚案,有杀熟的朋友;有初恋,有发小,有爱情,有亲情,也有违心和背叛,通过这一系列故事,塑造了处于该环境下的一整个群体。人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好多人聚到一起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很多事也是这样,尽管你看得清清楚楚,但就是不能说出口。

▌乡情经世与寄情

陈忠实的文章需要慢读和细品,草草浏览会错失其中韵味。他的创作,凝聚着自己多年对西北农村生活积累的情感,比故事更精彩的是每个人物的情绪,是非深入其中不能享受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方言的表达方式,或者幽默,或者冷峻,对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和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了深刻描绘。

他说,写作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不断回嚼,是对进行着的生活发生着不断的新的感受。他的文字在平淡中夹着乐趣,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虽无大江大河般波澜起伏之感,却时而有小浪花激起,带来很多惊喜。这样的短篇小说,写起来并不比《白鹿原》容易。面对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事,他需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面对。人的一生,经历种种,有兴高采烈,也有撕心裂肺,有心满意足,也有痛不欲生……生活无法治愈一切,却能给予你所有答案。世事,你不经历它,你就摸不准它。这就是陈忠实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

陈忠实的自卑与超越

诞辰80周年之际,陈忠实12篇“短小说”出版

1942年8月3日,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一个贫苦家庭。他在《陈忠实文学回忆录》里详细讲述了如何超越自卑,实现文学梦的艰难历程。

上中学时他从乡下步行到50里外的西安城里念书,背着一周的粗粮馍馍,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馍,夏天馍馍长毛,冬天又冻成冰疙瘩,没有一点油腥,最奢侈就是买点杂拌咸菜。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出自母亲的双手,只有冬天防寒的单帽是机械化制作的棉布制品。在窘迫的生活里,文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他从小喜欢文学却讨厌作文,特别讨厌命题作文,那种《我的家庭》《寒(暑)假里有意义的一件事》,从小学到中学早都写烦。但是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车老师给他带来了新的体验。车老师让同学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第一次感受到写作文不是活受罪。陈忠实把自己写的两首小诗抄到了作文本上,原以为会成为老师宣读的范文,没有想到,老师不但没有表扬、没有给分数,还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语:“以后要自己独立写作。”他深感屈辱,下课之后就找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抄袭的?有什么凭证说抄袭?老师说,不需要凭证,因为你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少年陈忠实深受打击,失控地把作文本上两首诗撕下来,用双手揉碎塞到衣袋里,转身不辞而别。

陈忠实从此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远远地避开老师,学业一落千丈,甚至做好了被开除的思想准备。又一次自选作文,他学习赵树理写了一篇农村题材小说,还给人物都起了绰号。老师依然没有在课堂上提起他的作文。但是发下作文本以后,陈忠实却看到满满两页的评语和5﹢的超高分。一天,老师拿出了他的另一篇作文,说帮他做了一些修改,并且替他抄写投寄给了文学期刊《延河》杂志。虽然没有发表,但是老师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赞赏,给了他极大的激励。

陈忠实是村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1962年高考落榜,回乡务农。他默默读书,找到什么就读什么,合口味的就背诵。《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阅读使他的目光摆脱了家乡狭窄的天地,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帮助他排除自卑。1965年,23岁的陈忠实在报纸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陈忠实感慨道:“在此前一整段漫长的苦斗期,从开始爱好到矢志钻研文学,我一直在自卑与自信的斗争中滚爬,现在自信第一次击败了自卑。”

之后写作也得了一些奖,但在文坛并没有太大的浪花。陈忠实44岁时清楚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意识到了50岁年龄大关的恐惧。他说:“我一定要写一本死的时候可以当枕头的书。”他把所有的心血投入到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历时六年,直到1991年,在他即将跨入50岁这一年的冬天,完成了白鹿原三代人的生死悲欢。《白鹿原》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至今已发行数百万册,反响强烈。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陈忠实在默默地阅读和写作中,忍受了远比鼓励更多的嘲讽,为了避免讽刺和嘲笑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他让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之中,与一般不搞文学的绝口不谈文学,连父亲也不例外。陈忠实说,我自信又自卑,从来就没有勇气去拜访那些大家,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靠着鲁迅先生所说的“天才即勤奋”的哲理,坚持不放弃,用最大的勤奋去付出心血和苦力,弥补先天的不足,最终超越自卑。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逝世。县殡仪馆遗体告别仪式时,他的头下枕着初版的《白鹿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