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乡村振兴看河南】文化引擎激活振兴密码 光山乡村再起新篇
央广网信阳11月23日消息(记者张羲轮)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信阳光山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正以文化为引擎,以产业为基石,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从万亩油茶花海到菌菇基地,再到非遗村落,每一处都展现着乡村振兴的生机与活力。
产业强根基:油茶花香与菌菇繁茂的绿色传奇
深秋的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犹如铺展的画卷,漫山遍野的油茶花雪白耀眼。这片总面积达2.16万亩的基地每年加工油茶籽超过3万吨,是光山县的一张“绿色名片”。
油茶产业的成功背后,是“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参与共享收益。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柱介绍,该模式每年带动30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收5000元以上。
“油茶让荒山变‘金山’,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和周边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会选择来基地帮忙,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郑术友在一旁说道。
与油茶齐名的,是光山县闻名遐迩的菌菇产业。在十里镇正和菌业基地,现代化的菌棒生产线昼夜运转,日产量高达10万棒。这些菌棒经过生产加工,不仅销往全国,还远销海外13个国家和地区。
以往,光山的农田多是传统种植,如今通过科技助力,农田效益提高了几倍。菌业基地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周边乡镇大力推广菌菇种植,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村民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到层层叠叠的菌菇棚,光山县的绿色产业不只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文化塑灵魂:非遗村落与剧院品牌的双重奏
与产业振兴比肩齐飞的,是光山县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在文殊乡东岳村,这场文化蝶变尤为精彩。
“我们村有非遗12项,其中国家级的就有1项,这些是祖辈留下的宝贝。”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说道。过去,村里文化资源虽丰富,却一直躺在“深闺”无人问津。自2015年起,在政策帮扶下,东岳村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东岳村建起了花鼓戏文化传承中心,将非遗项目与文旅活动深度结合。
如今,花鼓戏的表演不再只是村民的娱乐,而是团队化、专业化的非遗项目,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以花鼓戏文化传承中心为引擎,以东岳村为背景打造全新的消费场景,推出非遗集市,引入汉服秀、太极表演、田园摄影等,延伸新的业态和产业链条。
现在这里不仅是乡村特产展销中心,还是乡村课堂、乡村展厅,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游客来了也不再是简单逛逛,他们可以看戏、换装、拍照,走的时候还可以带走特产及东岳村的记忆。
如今,花鼓戏已不再是村民自娱自乐的表演,而是经过专业化培训后的非遗项目,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村里以花鼓戏文化传承中心为引擎,以东岳村为背景打造全新的消费场景,推出非遗集市,引入汉服秀、太极表演、田园摄影等新业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游客来了可以看戏、体验非遗,还能把东岳村的特产带回家。
“东岳村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4.4万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百万元。以前村民觉得自家村穷,没脸说,现在大伙儿都大胆地说‘我是东岳的’。”杨长家笑着说。
除了乡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光山县的司马光剧院则将艺术与乡村生活无缝对接。这座现代化剧院自建成以来,每周上演各类高水平剧目,包括儿童剧、音乐会、脱口秀等,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
“我们希望通过剧院,让城乡居民都能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表演。”光山县聚橙大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亮介绍,剧院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成为县域文旅品牌的重要支点。目前,剧院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超过70%,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张剧票,点燃的不只是观众的热情,还有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从漫山的油茶林到剧场的璀璨灯光,光山县的乡村振兴走出了文化与产业齐头并进的“光山模式”。走进光山,看得见美丽风景,听得见文化回响。这个古老的村庄以其全新的姿态,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本——从“颜值”到“内涵”,从“土味”到“国际范”,一切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