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村寨展“新颜” 宜居宜业产业兴
央视网消息:俯瞰多彩贵州的黔山秀水,满眼是风景,处处见发展。化屋村的人们现在日子过得怎样?
在化屋村的自由组,这几天村里正在准备庆丰收、迎国庆的活动,现在一部分村民在彩排,现场十分热闹。
庆丰收迎国庆村民搞起服饰秀
这些节目都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正在彩排的节目叫民族服饰秀。人们展示着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也秀出在新时代里满满的幸福感。整个化屋村的284户村民,有苗族、彝族和汉族,其中苗族人口超过96%。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庭院整洁干净。要想知道村里变化到底有多大?那就得打开时空之门,穿越回去看一看。
打开时空之门重返悬崖村寨
这是用虚拟技术还原的十多年前化屋村的麻窝寨组。那时,化屋村有34户150多人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由于石漠化严重,缺少泥土,当时房屋的墙体是用树枝编织而成。由于有缝隙,村民们就用牛粪便把缝隙糊起来,勉强解决漏风问题。像这样的房子一般是在60—80平米左右,分为伙房、堂屋和厢房。伙房又用帘子隔开,一边当主卧,一边建灶台。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村民家里只有些锅碗瓢盆、水壶等简单的生活用品。用水靠背、用电不稳,当时这儿的人们有一句俗语:“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之外,当时人们出行更是难上加难。从山脚到山顶是有一条羊肠山路,在两公里左右,它的落差却有300多米,最狭窄的地方需要用手扒着岩石才能通过,地方人称为“手扒岩”,出一趟村需要走上两个多小时。人们世代攀爬的大山,阻碍了发展的脚步。
从手扒岩到高速路搬迁开启新生活
2009年,在对点帮扶单位民建中央的帮助下,20多道弯的沥青路通进了化屋村。这里的美丽开始被外面知晓。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鸭池河大桥建成通车后,连通了附近的5条高速公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当地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曾经住在麻窝寨组的34户村民,都搬迁到了我现在所在的化屋村自由组。
村里发展起了旅游,这两年,化屋村新修建了一条乡村旅游公路,沿江步道也投入了使用。一些乡村民宿进行了升级,打造自己的旅居品牌。目前,村里6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生意都不错,化屋露营也成为村子里一张旅游新名片。这个国庆节,40多顶帐篷都已经被提前预订满了。当地还联动附近的其他景区,开发水上观光游、滑翔伞等文旅新产品。2023年,化屋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宜居宜业产业兴乡村振兴齐发力
如今,化屋村还有了自己的演出队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的黄粑、黄金李、辣椒等农特产品也通过线上线下走出了大山。在搬迁小区的活动广场上,这次还专门设置了乡村能工巧匠技艺展示区,村民们展示着刺绣、蜡染、葫芦烙画、剪纸等技艺。从手扒岩到百里画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人们一起努力奋斗步步向前,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