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慈善义工:坚守服务岗位,迎接国际志愿者日

2022-12-06 21:09:33 - 新京报

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的义工们选择以坚守服务岗位的方式来迎接。

张晓一早就出门赶往核酸检测点协助信息录入;马成朋也还在耐心地安抚做核酸检测的居民;张小琴则坚守在十字路口,引导文明礼让、协助交通指挥。

他们的手指冻得通红,脚站僵了也毫无怨言。他们中有人已经做了3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有人五六年来一直参与志愿活动,还想为社会再多做一点。志愿者张小琴说,“奉献友爱互助是永远的志愿者精神,我们永远在路上。”

“国际志愿者日,我们服务在一线”

12月5日,天还没亮,张晓就已经坐上公交车,她要在8点前到达右安门街道的核酸检测点。

作为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的义工,张晓和团队成员11月初就在协助街道做一些服务工作。他们有人帮居家的居民送蔬菜,有人帮忙代买药,有人在核酸检测点帮忙录入身份信息。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需求,在前一天晚上安排好。

今天,张晓主要是在核酸检测点做信息录入工作。天气寒冷,除了羽绒服,张晓还穿上了一双雪地靴,这样可以保证长时间的站立或坐着时能够保暖。但为了快速操作手机录入身份信息,张晓只能戴一双医疗手套,一上午手冻得通红。

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三区核酸检测点处,慈善义工联合会义工马成朋也在做着同样工作。出门前,他在身上贴了不少“暖宝宝”,手凉的时候,就伸上去暖和一会儿。有时候手机也会冻得卡顿,录入信息的速度变慢了,居民会产生情绪。马成朋一边耐心地解释安抚,一边把手机揣在怀里,通过保暖解决手机卡顿问题。

北京慈善义工:坚守服务岗位,迎接国际志愿者日

疫情以来,马成朋的志愿服务变成了协助社区做核酸检测工作,为此他特意做了核酸采样培训,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可以持证上岗的采样人员。

“等一等、让一让,安全通行。”街头十字路口处,志愿者张小琴在做着交通引导。12月5日,张小琴想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度过属于他们志愿者的节日。退休后,张小琴就加入慈善义工联合会,如今做志愿服务已经5年了。从地铁指引到协助核酸检测、礼让斑马线。张小琴说,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所以国际志愿者日,我想工作在一线。”

志愿者们的“公益情缘”

下午6点多,张晓才结束一天的志愿服务回到家。服务在抗疫一线,炎热的夏天,他们会被防护服捂得呼吸困难。到了冬天,又会被冻得手脚麻木。

北京慈善义工:坚守服务岗位,迎接国际志愿者日

如今,张晓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3000小时。她告诉记者,2014年之前,自己的生活一直顺风顺水:1992年来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又被保送继续深造,成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双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自己顺利拥有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那时候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但2014年一场大病让张晓与死神擦肩而过,经过几轮急救她才得以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从那之后,张晓便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路,加入了慈善义工联合会。她说,“我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想活得更有意义,我也想对身边的人施以援手,帮更多的人守护他们生存的机会。”

张晓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慈善义工的活动。她主动要求参加了急救培训班,学习急救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过死亡威胁后,她想帮助更多人。

马成朋与慈善服务的缘分则来自于孩子。他告诉记者,自己孩子学校经常组织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做环保等活动。最初是陪着孩子一起,慢慢做多了,自己也主动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现在,马成朋一家四口都成为慈善义工联合会的义工。周末节假日,他们会一起去公园做清扫、去路口摆放倒地的单车。疫情期间,家人一直在协助街道和社区做核酸检测工作,帮忙买菜送菜。

“我们这些都是无偿的。”马成朋看来,服务社会带给他们的价值感胜过一切。他被评为“北京社会好人”,他们家庭也被评为“最美志愿家庭”。

北京慈善义工:坚守服务岗位,迎接国际志愿者日

义工们的服务精神也在感染着身边人。张小琴在一次志愿服务中认识了马成朋,并加入了慈善义工联合会。张晓也一直在号召身边的朋友加入志愿者团队。他们关注社会需要,服务疫情工作,发起募捐助力乡村振兴。他们说,“想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编辑杨海校对刘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