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力衰竭日|专家提醒:高危人群早预防,长期综合管理不可少

2024-11-26 18:00:08 - 新京报

11月26日是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和各种心脏异常所导致的心脏泵功能下降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提醒,心衰一旦到了晚期阶段就难以根治,且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预后较差;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心衰高风险人群,应在早期管控高危因素,预防心衰的发生;此外,心衰患者也需做好“三高”共管并对心率及血钾等进行长期综合管理,以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规范化诊疗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

心脏就像一个“水泵”,通过动脉不间断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而当这个泵不能很好地完成全身血液的输出和输回,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心衰。心衰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没有及时就诊,一旦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死亡风险随之升高。目前,心衰患者五年死亡率大概在50%-60%,和常见恶性肿瘤的五年病死率相当。

张健教授表示,当心衰患者进展到晚期阶段时,患者不仅要治疗心衰,还要治疗一些合并症,一旦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反复住院,患者和家属不仅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中国60岁以上心衰患者占比超60%,这些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身体功能自然衰退,诊疗和管理难度更大。“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心衰进行全病程规范诊疗和管理,可减轻疾病负担,也有望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张健教授说道。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注重长期综合管理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俗称“三高”),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与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可诱发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死亡风险成倍增高。同时,心衰还会与合并症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张健教授指出,早期识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和心脏结构改变,力争在出现左室功能不全和症状前及早干预,做到“三高”共管,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树立早筛意识的同时,长期综合管理也必不可少。张健教授表示,心衰患者应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进行全程规范管理,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率的增快也与心衰预后不良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跳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增加16%,因此心衰患者也同样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率情况。

还需注意的是,心衰患者本身也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部分心衰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螺内酯等药物会阻碍钾离子的排出,从而使血钾升高,引发高钾血症。高钾血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和猝死。因此,建议心衰患者定期监测血钾水平,若高于正常范围,可根据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使用降钾药物,同时也应将高钾血症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

张健教授提醒,心衰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点,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同样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患者应听从医嘱规范用药,同时树立对“三高”、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联防联控”的疾病管理理念,注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控制,实现疾病全周期的全程规范管理,以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命。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

校对翟永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