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2024-03-26 21:19:08 - 北京日报

市卫健委近日确定11家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其中就包括通州区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今年年底,城市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的案例将增至三个。

去年7月,宋庄镇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迎来首批入住者。这是全市首批10家嵌入式养老试点中唯一一个位于城市副中心的,记者此前做过探访。去年10月,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养老护理中心的验收,新增25个床位。转年来,又增加了西集一家,计划增设新科室专注服务老年人。这些机构为何转型?如何服务老年人?记者一探究竟。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今年10月份正式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

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今年10月份正式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届时将为辖区以及周边地区的老人提供更加专业的养老医疗服务。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该中心由门诊楼和住院楼组成,两栋建筑连在一起,据悉,为本次转型,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对住院楼内的硬件进行适老化改造。站在住院楼一层,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海会拿着一张效果图介绍:“住院楼一层格局不变,但是我们会对楼道的灯光、地面、墙壁等进行改造;灯光和墙面的色彩也将更加柔和,此外病房、办公室等房间的标识将换成苹果、樱桃等图标,方便老人辨识。”

走上住院楼二层,正对楼梯的是康复室,分为三间小屋,每间都放着康复设备与器械,不过由于条件有限仍有康复器械摆放在楼道里。马海会说,10月份改造完毕后,康复室将更加宽敞明亮。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1958年,如今已有科室10余个、30张床位、医护人员近百人,每天接诊病人在600人左右。其中,近八成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诊患者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为主。负责人表示,医护人员均具备基本的老年护理技能,但距老年护理中心的要求还有距离。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老年护理中心,这是一次不小的转型,也带来不小的挑战。马海会说,首先就要提升中心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比如为失能老人洗澡需要专业的技能才能完成。记者得知,改造完毕后,不仅会在病区内增加淋浴室,添置洗澡椅等设施,医护人员也在经过专业培训后帮助老人完成洗浴。“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能力要求更高。现在中心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也会选派医护人员去有经验的医院进行学习。”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同时科室也会增加。马海会介绍,在去年底中心新增设的康复科和精神科基础上,继续增加麻醉科和眼科等科室。其中康复科将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精神科将关注住院以及周边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西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加装两部电梯,方便入住患者。”马海会说。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老年护理中心弥补大医院床位不足

张家湾镇后坨路与漷马路交汇处,一幢六层小楼立于路旁,这里就是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3公里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开诊,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谋定了与大医院优势互补的想法。早在2020年筹备的康复医学科,承接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康复、内科疾病康复和各种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患者,凭借不错的“底子”,申请转型老年护理中心。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老太太,我给您开了中药,带回家按时吃啊,胃就不难受了!”记者采访当天,20床患者奚万英正打算出院,住院医生黄旭特来床前叮嘱。老太太侧卧床上,双手拉住黄旭的手不舍得松开,努力说了声“谢谢”。

奚万英已经84岁了,除夕夜不慎摔倒,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做了手术。手术并不复杂,她很快便达到了出院标准,可是术后一来需要每天换药,二来患者上了岁数术后身体虚弱,休养也很关键。大医院床位有限,出院后到哪养病,一度让奚万英和家属犯难。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医院向她介绍了距离仅3公里的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到中心吧,有专门的老年病房。”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奚万英很快转诊住进了老年护理中心。经过14天的专业护理,老人顺利拆线,现在可端坐床旁健肢站立了。

而且,住院期间中心为她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她维生素低、骨质疏松,还有胆囊炎,入院后一并调理,缓轻症状。“我这个胃难受,就是他们给治好的!”奚万英提高了嗓门。因为长时间侧卧,她之前胃脘部胀满,不思饮食。黄旭诊断,应该是消化不良,予复方消化酶胶囊、体表胃起搏治疗助消化。中医出身的黄旭结合中医诊断,还给她开了几副中药同时配合针灸调理。“你别说,扎了几针,咕噜咕噜一下就舒服了。”奚万英的眼神里充满了对黄大夫的信任。

“老年护理中心弥补了大医院床位不足,也缓解了病患和家属负担。”中心副院长时伟亮说。

病房里除了转诊康复的,还有来调理慢病的。开设老年护理中心前,中心对辖区百姓需求进行了摸底,慢病治疗需求高。辖区常驻人口3.5万人,其中糖尿病患者占比24%,高血压患者占比接近50%。前不久,王华珍血糖突然升高,空腹血糖数值飙高了3倍。但只要住院调理,就要陪护送饭,这也让双职工家庭的女儿倍感压力。“离家太远住院,我们就得请护工,按天收费,一般家庭受不了。现在就在家旁边,平时来送个饭,有事一个电话我们就到,很方便!”王华珍的女儿说。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中心目前收治的老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医院收治的急性期已经缓解但仍需要继续恢复的病人,比如肺炎后需要巩固治疗等。13床张凤兰就因肺部感染被收治入院,入院后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对症抗感染、化痰平喘、营养支持治疗。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因为血管条件差,为方便补液治疗,防止药物外渗,护士长闫浩雪还请来人民医院护士长亲自为她进行PICC即中央静脉置管术,既输送治疗药物,也能为病人提供营养液体,可以减少频繁穿刺外周静脉的次数。“实施PICC术在社区级别的医院并不常见,去年4月前,全院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后来,经北大人民医院和潞河医院的老师手把手教学,中心目前已经为17位病人留了这样的管,大大缓解病人住院期间反复扎针的痛苦。”闫浩雪说。

通过医联体,带队伍,提素质,中心医护人员的技能也大大提升。一年时间,中心药品从300种增加至600种,拥有全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与亚胺培南这种高级别抗生素。“这意味着医护人员具备这些药品的使用规则和框架知识。这些条件很多基层卫生院都不具备,也是衡量转型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实力的体现。”时伟亮说说。

最着急:专业人才供应远远不够

自去年1月新冠疫情结束后,牛堡屯卫生服务中心重新开始收治病人,仅三天,一病区25张病床全部满员,随后紧急筹备加开了三病区。“三病区是4月6号开的,到6月份开康复科的时候,这层病房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时伟亮说。康复科成立以后,又有大量康复病人入驻,高峰时要排队半个月。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不到一年,中心的工作人员从101人增长到142人,有康复技师、住院医师、护士等,全院平均年龄33岁,拥有高级职称12人。但在管理者看来,整体人才结构还要进一步优化。“要从‘梨形’向‘梯形’转变,这样的人才梯队才健康。而我们更加倾向于自己培养。”

黄旭就是典型例子,从中医科到住院医,十多年一线经验,让她开始跨界、转型,中心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老年护理特色之路。“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大融合’人才。”时伟亮透露,中心正在努力创建全国康复技师实训基地,夯实基础培养未来人才。前阵子黄旭也刚刚从东直门医院进修3个月回来,像这样的进修学习随着副中心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输入变得更加频繁。

但眼前,其实该中心就面临着人手短缺的问题。今年开年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开病房,但人才供应远远不够。“我们有150张床的实力,按照规定的医护比,需要增加50名护士和15名医生。即便是即将要开的20多张储备床位,也还需要十几二十名医护。”时伟亮一直为这个发愁。

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养老护理中心再“上新”

我国老龄化已经进入中期,接下来将有更大比例的养老需求,而普通养老机构并不具备更深和更广的医疗服务,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护理中心业务更具优势。时伟亮呼吁适当放宽人才政策限制。“希望能对一级医院编制放松限制。现在的编制是经辖区人口和床位数测算的,名额有限,中心想去开展一些业务,尤其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基层医院,急需大量人才。比如失能失智的老人增多,尤其缺乏服务这类人群的人才。”时伟亮说,牛堡屯老年护理中心定位为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特色,未来人才也会以此为目标培养,给老年人最大程度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为通州区、北京市,乃至北三县贡献“通州力量”。

破解“一床难求”

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申建老年护理中心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2022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一级医院数量为12815家,年总诊疗量2.1亿人次;二级医院数量为11145家,年总诊疗量12亿人次;年总诊疗量与2021年相比均有下降。可见,一、二级医疗机构面临着数量大、诊疗量低、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

同时《公报》指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数量将超7200万人,康复、护理床位数量远远不足。所以自2018年起,卫健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推动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扩大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的供给。目前,北京市的老年护理中心和安宁疗护中心转型建设连续两年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共有22家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14家转型为安宁疗护中心。

视线转向通州,今年年底,通州区老年护理中心将增至三家,包括徐辛庄、牛堡屯和西集,将会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首因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长期照护问题日益凸显。根据相关数据,目前通州区80周岁及以上老年常住人口数量3.1万余人,占比3.52%。全区失能失智补贴领取人数1.8万人。“未来随着区内老年人口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出现入住长期专业护理照护机构的需求,现阶段通州只有一家安宁疗护中心和两家老年护理中心,面临一床难求的困境,满足不了广大老龄群体需要,故而新建设老年护理中心需求十分迫切。”通州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指导中心主任马武男说。

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后,这些机构可为周边地区失能(失智)老人、肿瘤及多种疾病病终末期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后期需要康复及医疗照护的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基础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承接上级医院、辖区养老机构转诊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出险老年患者阶段性护理服务;为护理后病情稳定转介至居家和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延续性健康指导服务。“对于转型的医疗机构而言,不仅可以拓展医院的服务项目、增加效益,也可以与综合实力强大的三甲医院进行差异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关系,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马武男说。

据介绍,目前通州区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可以满足周边老人日常健康管理等基础公卫需求,其中已经建成的两家老年护理中心分别分布在南部及北部,西集养老护理中心将填补东部区域缺乏老年护理中心的空白。

未来,随着老年护理中心建设体系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利用好创建机会,更新设备和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区卫健委也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申请老年护理中心建设。

机构符合哪些条件就能申请转型呢?马武男说,机构上交转型申请后,需要通过遴选和评审,才能进入年度转型建设医疗机构名单。对于老年护理中心,需要护理床位数不少于20张;在机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符合《护理中心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同时老年护理中心定位以贴近社区、服务家庭,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为主,重点为失能、术后老年人提供全科或普通诊疗、医疗护理、基础康复、生活照护、转诊转介等服务。“根据规定,西集卫生服务中心将在今年10月完成转型建设并开始接诊患者。”

在人才培训方面,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参加国家级与市级的培训项目,同时通州区自身也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北京市通州区老年病医院作为通州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承担辖区相关机构的人才培训任务,目前正在持续加强培养老年专科、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相关人员;承担北京市卫健委“分区包片”安宁缓和医疗培训,对通州区及大兴区共56家医疗机构人员进行带教任务共计295人,接收两区医护安宁疗护进修人员20余人次。

除了老年护理中心以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郎府院区作为通州区安宁疗护中心,要继续发挥安宁疗护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将安宁疗护服务向辖区养老机构和家庭延伸拓展。加强区安宁缓和医疗教学基地建设,接纳更多医护人员、社工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另外拟在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建设两家安宁疗护病区,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曲经纬、张群琛

微信编辑:詹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