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2024-06-26 15:29:53 - 央广网

编者按:今年是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费创办40周年,如今,昆山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四,因“昆山之路”轰动全国,在中国开发区中具有独特的昆山印记。过去40年,昆山开发区做了什么?蓬勃的经济给当地带来了什么?记者蹲点开发区,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从人居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营商环境等不同方面,解读昆山样本。

央广网苏州6月26日消息(记者王姝姝)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江苏昆山被称为现代化排头兵,其中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昆山开发区”)作为昆山经济的亮点,始终屹立国家级开发区头部方阵。今年是昆山开发区自费创办40周年,开发区稳步推动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将与“人”有关的因素放到优先位置,正在成为昆山蓬勃发展的新核心。

与想象中顶着烟囱遍布厂房的开发区不一样,昆山开发区像是在花园里搭起了积木,呈现出现代感强劲的都市景观。界限被打破,昆山开发区成为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交汇点,产城融合的发力点。这次,记者将视角对准产业之外的人居之变。

扎根的人:四十年巨变产城相融

四十年前,梦开始的地方还是一片农田,彼时国家级开发区的规划里没有它的身影,首批沿海开发区名单里也没有它,由县城自费创办的昆山开发区却一路高歌猛进,闯出轰动全国的“昆山之路”。

“昆山曾是苏州的‘小六子’,垫底。1985年,昆山开发区建设起步,我们是昆山开发区第一家外资企业,也一直是业内头部企业。”一家手套生产企业的总经理涂正东表示,“建厂时道路尚未修缮,周边都是农田,我们人工将设备搬进去,最重的设备8、9吨。”涂正东的回忆里既有起步的艰难,也有初次接触外资企业的陌生。“我们是苏州市第一家外资企业。”由于没有经验可循,为了项目审批,工作人员前往上海、南京100多次。

如果说从0到1过程的艰难还有所预料,那从1家企业到2家到10家,到1000家企业的发展速度,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1992年,昆山开发区获批国字号,成为昆山经济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现在,昆山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四。

与新厂区前后而起的还有一栋栋多层居民社区,成了产城融合的“规划雏形”。智能化、数字化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广泛应用,让昆山开发区的产城融合、社区管理也浸润着几分产业特色。

“三四十年前建造多层居民楼是件了不起的事,昆山开发区首批商用居民楼就在我们社区。近八成的村民因为昆山开发区建设,放下锄头,穿上工装,不少人也从平房住上了楼房。”西河社区书记胡军介绍,如今,居民们住在外立面粉刷一新、里外都干净敞亮的小区,还能拿到村集体资产的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几年,昆山开发区跳出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两大千亿产业的“舒适圈”,随着元宇宙产业园开园,再次在开创特色园区上发力。元宇宙、信息化、数字人这些词不仅仅出现在园区创业者的口中,也出现在了社区居民的日常里。

曾经走在时代前端的昆山开发区工人,不少已经退休了,如今依然站在了产业红利增强社区配套服务的风口。社区里不仅有日照中心、影院、门诊、理发店,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大屏里,还有数字人和居民互动,解答相关问题。

数字人生动的模样,让来凑热闹的老人直嘀咕:“我年轻的时候,昆山开发区的电视机厂鼎鼎有名,我以前就在电视机厂里工作的,怎么现在电视里的人还能跟我说话呢?”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除此以外,昆山开发区试点的“云视听”播报平台也成为小区的风景,社区将周边地图、服务政策等内容制作成AI音频,配以实景照片,居民扫码可收听收看社区服务和政策流程。不少社区还装备了交互式互动屏,让居民随时随地参与社区治理。

新建设的小区也是看点众多。2012年交付完成的世茂东壹号小区有111幢楼,共计6000多户住户。社区体量大,如何尽量精准地关注“民声”?

居民李阿姨是本地人,偶尔来女儿家小住,还跟女儿抱怨过几次早上出行不便。结果她隔段时间再来时,惊讶地发现小区突然增开了小门。住这个小区的年轻人大多不爱闲聊,又不爱去居委会,社区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书记信箱,我们陆续收到过部分居民的建议,希望开放西门,缓解早高峰出行拥堵。”社区书记徐艳君表示,社区工作人员无法确认需求量,迟迟无法开展工作。对此,社区使用了相关部门开发的社会治理平台,汇总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包括12345、居民手机端投诉建议,结合反馈给居委会的意见,最终确认并解决大家最关心的“大小问题”。

“与业主协商后,设计院帮助我们制定方案,考虑到交通安全等要素,开设了两个人行西门,效果相当不错。”徐艳君高兴道。

落地的人:为城而来,奋斗当时

“1994年是我第一次来到昆山,当时的开发区像样的路也没有几条,初印象不太好。当我真正留在这里,之后的几年发展非常迅速。眼看着高楼平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推窗见景出门有园。如今我觉得留在昆山开发区是最正确的决定。”段俊当时希望能去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发展,“我给了自己一个星期,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在最后一天,我面试了一家车料公司,投身一线,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中的一员。”这一留就留了三十年,段俊最初以一名工人的身份扎根,成为新“昆山开发区”人。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我的朋友圈都是开发区人,家门口每天都有新变化。”段俊表示,“别看这里叫开发区,这几年建成了金鹰、奥莱好几个商圈,新增了口袋公园,道路两旁建了景观道,有花、有水、有树、有廊、有休闲设施等,每天上班就能欣赏到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景。”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蜿蜒的夏驾河。“以前水质不太好,现在水清岸绿,前不久还办上了龙舟赛,人山人海。”

从农业到工业已经是过去时,昆山开发区作为传统工业重地正在转型。因为产业发展而集聚的新“开发区人”同样如此。

段俊如今是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室副理,还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致力于把新时代务工人员的心声和期盼带到会上。同时,她也是一名志愿者。作为昆山开发区“护童鹿”联盟的首位个人成员,依托妇儿中心阵地,依靠儿童关爱之家平台,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现在,段俊还成立了“三八红旗手段俊工作室”。

“以前只是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如今更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带头者,希望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昆山开发区,融入昆山开发区,留在昆山开发区。”段俊感慨,“过去忙工作,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现在有余力了,就应该回馈社会。”

如果说段俊经历的是昆山开发区飞速发展的时段,那年轻创业者朱雷雷正处在充满活力的新开局。

“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昆山,我们已经举办了多场潮流的街舞赛事活动,现场特别热闹。”朱雷雷在昆山开发区开设了一家舞蹈工作室,面向昆山开发区工作的年轻人和下一代。“孩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偏向年轻化,有时候还会和我探讨家庭教育。”

创业不仅仅是怀揣情怀去做一件事,还要考虑一系列现实问题。朱雷雷眼中的昆山开发区有产业、有人流,有生活,很舒适。最吸引他的还是昆山开发区的创业氛围。“在昆山开发区创业的年轻人很多,大家都是撸起袖子、白手起家。这里有种蓬勃向上的创业氛围,在推着我们向前走,这种上升的方式很有力量。”

一代代新昆山人,他们为生活、为机遇、为梦想而来,感受着昆山的热力,最终成了昆山人的模样。

流动的人:宜居宜业,驻足精彩

周末,在昆山开发区前进东路上站上10分钟,10辆车里可能有4辆挂着其他地市的车牌。车主们当中既有落地在昆山开发区的新昆山人,也有上海等其他地市自驾游玩的亲子家庭,有跨过半个江苏,甚至半个中国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有穿梭在江浙沪“追比赛”的摄影师。

张从余算是最早一批进入昆山开发区企业工作的员工,同时,他还有一个摄影师身份,是对昆山开发区最熟悉的人。

“当年昆山开发区的办公区门头、我们企业的重要时刻都是我记录的。”历史化作张从余手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下快门都见证了一次变化,让他心中畅快。现在,他的镜头转了个方向。与热爱记录人文风景的摄影师不同,他更喜欢拍摄体育活动,聚焦在赛场上奋进的“人”上。昆山开发区交通日益便利也成为他“追比赛”的优势。

今年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将承办60场体育赛事,包括10场全国及以上级别的,其中就有落地昆山开发区的。青少年击剑、村际篮球总决赛、户外运动节、龙舟赛……年轻一代的赛事好戏连台,高品质赛事让人们感受到了昆山开发区的活力脉动。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我们这里、周边经常举办体育赛事,规格越来越高,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了。”张从余表示,“现在从昆山出发也方便,我经常开车在江浙沪追比赛,有时候还会坐地铁去苏州市区,甚至去上海,当天来回。”

楼宇高度不断刷新,昆山开发区的交通网也不断织密,便利的交通畅通了经济,也扩大了昆山开发区的“朋友圈”,连接着“张从余”们的精彩新生活。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以人观城 解读产城融合昆山开发区样本

曾经昆山开发区为了发展工业,依托与上海相邻的优势,引入大批来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往返两地,推动经济发展。单薄的交通线路让这段时光足够折腾且让人难忘。如今,高铁和两城间的地铁拉近了沪苏距离,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

来往的客商中有人因工作需要考察过大半个中国,但每一次来到昆山开发区仍会被它所惊叹,为它每一次新的改变而驻足。

一面是敢闯敢拼的昆山性格、笃定坚强的逐梦情怀、优质的营商环境构成示范标杆,一面是江南水乡、昆曲文化、现代化花园城市点亮人间烟火,汇作人们“宜居宜业”的赞叹。

这些流动的人每隔一段时间再来昆山,就会深刻感受昆山开发区的变化之快。跨省联通上海的地铁、夏驾河科创走廊、提升改造的蓬朗老镇、东部医疗中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生活“全面开花”。

从1984年的3.75平方公里,到1992年“国批”时的10平方公里,再到如今辖区面积108.97平方公里,昆山开发区的四十年着实让人心潮澎湃。

穿行在林立的楼宇间,鲜花盛开的绿地上,你总会忘记它曾是一个县城在农田上自费创办而来,会下意识地将它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开发区甚至城区去对比,它就是这样“独一份”的存在。人们对它提出更高的期许,对它充满希望,而它也总能不负所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