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2024-06-07 07:32:25 - 青海日报

【文化中国行】一城文脉藏春秋 ——走进丹噶尔古城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历史镌刻着一座城市的“根”,文化凝聚着一座城市的“魂”。青海历史文化名城湟源县之所以出众,除去它自古以来扼丝绸南路要隘,据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位置,以及明清以来多民族商贸中心的经济地位,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因为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湟源县城丹噶尔不仅拥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商业文化等,还有贯穿古城历史的绵长的文脉。

湟源县曾是赵充国、邓训、黑齿常之、哥舒翰、刘敏宽、年羹尧、岳钟琪、杨应琚、胡秉虔等能臣名将停留过的地方,也是李白、杜甫、高适、吕温、宗泐、杨揆、文孚等文人墨客以诗词歌咏过的地方。穿行经纬交织的丹噶尔古城街巷,寻访藏身于民居院落的人文气息,聆听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名人轶事,其悠远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丹噶尔古城大什字北,湟源文庙与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及劝学所紧密相连,自成一体。其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颇具江南风韵。今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与三者紧密相连,学生的诵读声常穿透古建筑群,回荡在古城街头,让人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1918年,丹噶尔厅迎来了一位新任知事(官职名),名叫陈泽藩。他为人平和,十分关心丹噶尔的教育事业,于是便动员丹噶尔厅的富商集资,修建了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湟源县文化学者张秉全介绍:“因为陈泽藩是湖南人,所以整个建筑具有南方园林风格。”自此,湟源县揭开了小学教育新的一页。

与陈泽藩修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几乎同一时期,丹噶尔厅开设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湟源鸿儒杨治平成了第一任劝学所所长。杨治平祖籍西安,1866年出生于丹噶尔厅,家中以制靴为生。杨治平聪敏好学、满腹经纶、才学过人,在光绪三十三年曾考取保送礼部授岁贡生,但因为家境贫寒,未能前往京师国子监读书。杨治平对丹噶尔厅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著述颇丰,特别是他编著的《丹噶尔厅志》详细记载了丹噶尔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其内容全面翔实、结构严谨系统,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地方志书。他还兴办教育、注重培养人才,被誉为近代湟源小学教育第一人。因为陈泽藩、杨治平等人的努力,丹噶尔的教育日渐兴盛,后起俊才层出不穷。

青海民歌《四季歌》的词作者石殿峰和青海著名爱国人士朱绣便是杨治平的得意门生。石殿峰酷爱文学和艺术,他创作的《四季歌》向世人展示了大美青海独特又美妙的风光,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

在丹噶尔古城西城壕四横巷,隐藏着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两进院落,大门口悬挂着“朱绣故居”四个字。推门而入,院内结构井然、花木扶疏,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朱绣一生积极倡导创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曾不顾个人安危赴藏谈判,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湟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穿过天井,步入二进院,便到了昌耀诗歌馆。院落正中,诗人昌耀半身花岗岩雕塑静立,四周回廊墙壁上写着昌耀的诗歌代表作。昌耀诗歌馆内陈列着昌耀的部分书籍、信件、手稿等。常有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到此处“打卡”。昌耀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是昌耀生活多年的地方,在那里,昌耀写下了《丹噶尔》《慈航》《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哈拉库图》等不朽的诗章。因此,昌耀也将湟源视为第二个故乡。昌耀与湟源彼此成就,湟源的历史风貌与人文风情给予他创作灵感。而昌耀也以诗歌回报故乡,让湟源浸满诗意。

除了陈泽藩、杨治平、朱绣、石殿峰、昌耀,从古至今,湟源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民国时期河湟巨富李耀庭、著名画家柴成桂、在法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魏英邦;地方史专家王子贞、青海诗星魏经邦等等,他们的故事流淌在丹噶尔古城的一砖一瓦间,让湟源这座高原古城满是文化的幽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是一个地方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他们创造了一方文化,延续了一城文脉。

“小学堂里台阶多,走出来的秀才多。”如今,每日上学、放学,湟源县城关第一小学的孩子们会沿着历史的痕迹,有序地从劝学所、昌耀诗歌馆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进出,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

走过数百年,丹噶尔古城串起名胜古迹,收藏烟火气息,守护历史记忆,留住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为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着力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