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藏30年|文化交融,茉莉格桑共谱“民族一家亲”

2024-08-27 07:12:34 - 交汇点新闻

江苏援藏30年|文化交融,茉莉格桑共谱“民族一家亲”

2023年春节藏历水兔新年电视联欢会在江苏录制。

一端是吴侬软语的水乡江南,另一端是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援藏共建的纽带,让江苏与拉萨心手相牵。

三十载峥嵘岁月,一批又一批江苏干部、人才来到“日光之城”。他们带来资金、项目、理念和技术,大力发展产业、改善民生,还在文化援藏中推动苏拉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留下闪闪发光的人生篇章。

同心跨山海,苏藏一家亲。美美与共的雪域和江南,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绽放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双向奔赴,

“文化走亲”让心贴得更近

江苏援藏30年|文化交融,茉莉格桑共谱“民族一家亲”

布达拉宫脚下点亮“秦淮灯会”。

拥有“天下第一灯会”美誉的秦淮灯会,在海拔约3700米的布达拉宫脚下点亮,是怎样的视觉盛宴?

7月1日,由拉萨市人民政府、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共同举办,墨竹工卡县人民政府、南京援藏工作组承办的“点亮拉萨——秦淮灯会”,在宗角禄康公园闪亮登场。

“江南烟雨”“乌衣巷”“吉祥八宝”……17个点位、50个灯组的秦淮灯会首次入藏,将在为期3个月的展出时段,为拉萨璀璨夜景增添江南柔情。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影,对在高原上体会“桨声灯影”的唯美意境赞叹不已。

江苏是文化大省,拉萨是历史文化名城,双方强化文化互嵌,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交融互动。

“交响音乐会此前从未在西藏奏响,这是历史性的突破。”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不会忘记,今年1月7日,他率团来到拉萨金城公主剧场,上演主题为“姑苏情·拉萨行”的拉萨新年音乐会,赢得满堂彩。

演出盛况空前,台下座无虚席。台上,五六十位演员备着氧气瓶,用尽全力把具有浓郁江苏和西藏特色的音乐,带给每一位观众。“我们和当地艺术人才,共同用音符描绘苏拉两地的情深意长,续写江苏援藏的美丽篇章。”陈光宪说。

紧扣一个“情”字,江苏和拉萨频繁来往,不仅“请进来”,而且“走出去”。双方以“文化走亲”的形式,让文化援藏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靠得更紧,也让两地百姓的心贴得更近。

8天时间,马不停蹄分别到访江苏对口援藏的南京、镇江、泰州、苏州四市,献上大型民族歌舞《拉萨情》。这是去年5月初,西藏50多位艺术家在江苏演出的动人场景。透过这扇“文化之窗”,观众们在“歌舞的海洋”中既看到西藏的风情,也领略到友谊的深厚。

去年春节,拉萨市藏历年晚会首次在江苏举行并通过网络播出。江苏的昆曲、杂技、白茆山歌和西藏的藏戏、热巴、扎念演奏等同台上演,为两地观众献上精彩的艺术盛宴。

“我的梦想会飞翔!”巍峨的雪山下,牦牛悠闲地晒着太阳,藏族女孩与黑颈鹤翩翩起舞,在江苏援藏干部的接力帮助下,女孩圆了“飞天梦”。拉萨发生的真实故事,2022年被打造为西藏首部原创音乐剧《天·梦》搬上舞台。

江苏援藏30年|文化交融,茉莉格桑共谱“民族一家亲”

西藏首部原创音乐剧《天·梦》。

作为“十四五”江苏援藏项目,该剧由苏拉两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演绎,已在江苏和拉萨巡演多场,好评如潮。“剧中的很多台词、场景跟我个人经历非常相似,演出中深刻感受到江苏援藏干部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群众脱贫中辛勤的付出。”《天·梦》主演次仁拉姆对剧情很有感触,更对江苏几代人接续援藏的壮举心怀感谢。

最是文化润人心。多年来,江苏与西藏着力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唱响“苏拉一家亲”的新时代“山海情”。

“江苏和拉萨虽远隔万水千山,但亲如一家、情同手足,两地文化各具地域特色,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拉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援藏干部许浩表示,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纽带,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源泉,更将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积极探索实践。

传承发扬,

用活历史文化资源促发展

从拉萨城区驱车向北,进入有“天然沃土”美誉的林周县,占地3.6万平方米的林周农场跃然眼前。带着岁月痕迹的礼堂和窑洞依然完好,连同着一条条激荡人心的标语,讲述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动人往事——“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扎根农村扎根边疆”。

“林周农场建于1966年,由当地干部群众和全国各地青年在荒滩上建造。”林周县文旅局副局长、江苏援藏干部邵伟说,这里曾经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后来在多方改造下,成为西藏的红色教育基地。

2017年,江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安排1500万元援藏资金,对农场礼堂及部分窑洞加固维修或重建。同时,将原乡卫生院用房改造为服务中心,并新建文化广场、餐厅、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目前,正在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训项目,将林周农场塑造为“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的精神堡垒、宣传阵地。

西藏文化瑰丽多姿,引人入胜。如何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从而进一步推动交融、促进发展,这也是江苏文化援藏的重要课题和责任担当。

林周境内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里,树龄三五百年的20多万株刺柏自然生长,引来白唇鹿、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在此繁衍。千年古刹热振寺坐落其间,成为众多游客的向往之地。

多年来,江苏出钱、出力、出人,对公园所在的唐古乡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并建起唐古旅游服务中心。眼下,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正全力推进唐古旅游小镇建设,将餐饮、住宿、民俗风情和国家级非遗“热振曲卓”歌舞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借力援藏平台,巧打“文旅牌”,拉萨各地紧锣密鼓行动起来。

南京根据受援地墨竹工卡县的资源禀赋,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875万元,援建松赞干布纪念馆、霍尔康庄园等19个项目,其中甲玛景区已成为颇有影响的旅游景点。

曲水县俊巴渔村是拉萨唯一以打渔为生的古村落,拥有古老而独特的藏族渔文化。如今,正通过挖掘牛皮船舞和俊巴渔宴等特色文化,打造“非遗+旅游”乡村旅游点。

达孜区有效整合工业生产、非遗传承以及购物消费等多重要素,扩大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初步形成以工业体验、观光科普、非遗、民俗文化、藏医文化、美食文化为特色的工业旅游区。

去年,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办风车节、灯光秀、水果采摘节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约12万人,增加旅游收入约450万元。

……

“通过多次调研,分析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现状,我们提出打造拉萨‘北大门’纳木措、‘西大门’俊巴渔村和‘东大门’思金拉措3个入拉方向的关键旅游景区,助力破解拉萨旅游发展瓶颈。”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静表示,江苏援藏将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以文旅产业为带动,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经济助推乘数效应,实现文旅融合、促进消费、推动发展。

用好“江苏经验”,拉萨文旅工作全面铺开——江苏专家团队完成《拉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价标准》《拉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指南》,成为西藏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创新出台“旅游+”新业态激励政策,鼓励行业转型升级;成立旅游“小组团”团队,推动签订《苏拉客源援藏协议》,组织两地文创企业签订助销代销协议;举办雪顿节旅游推介、“万人走进西藏、相约云上达孜”等专项活动,开创“援藏+媒体+旅行社”新模式。2023年,拉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60.07万人次,比2022年和2019年分别增长85.76%、60.87%,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亲如一家,

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转经悠悠,经幡舞动。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是拉萨著名的旅游商业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这条街虽然长不过千米,但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民族团结大院就有百余个,居民们常说:“各族人民相亲相爱,茶和盐巴永不分离。”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八廓街,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八廓街的古城改造,江苏选派援藏干部参与进来。这是对江苏援藏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江苏援藏经验的认可。江苏援藏干部牵头组建和负责现场指挥部,围绕八廓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借鉴“江苏模式”,让这条“天上的街市”更加其乐融融。

拉萨,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不只八廓街,在拉萨处处能感受到有形和无形的融合力量。在曲水县泰州广场,5个苏式风格的六角亭,成为县城别具一格的风景;在林周县苏州中心小学,休息区被设计为苏州园林风格,见证了苏州和学校联手跨越20余年的真挚情感。在才纳乡四季吉祥村,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傍晚独坐家门口,记者通过邻居孩子的翻译,和她聊起家常。临别时,她说:“谢谢你,陪我聊天。”

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人。

1985年创办的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全国首批创办的内地西藏班(校)之一。后来,南通也加入进来。一批批十多岁的藏族学生,在如花的年纪来到江苏。为更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多年来江苏持续举办“汉藏一家亲”家庭结对活动。数千位“常州爸妈”和“南通爸妈”把最无私的爱,给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宝贝。常州学生家长次仁尼玛,用藏族谚语深情地表达对结对活动的感想:“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故乡。”

这份爱一直在,这里的人们勇敢走出大山,去看一看祖国的沧桑巨变,也把西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去年“五一”,首列以“茉莉格桑共芬芳”冠名的高铁列车在长三角地区开通运行,用新的形式推广西藏,宣传拉萨城市形象,展示江苏援藏成效。运行一年多来,已影响近4000万人次。

江苏援藏30年|文化交融,茉莉格桑共谱“民族一家亲”

首届江苏拉萨周暨第四届南京墨竹周。

通过载体创新,苏拉两地战略协作不断提档。连续举办3届的“南京墨竹周”,升级为首届江苏拉萨周,在省级层面和对口支援的4座城市同步开展活动。拉萨优质企业、文艺团队以及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在活动中精彩亮相。

拉萨90后藏族青年仁青,在南京援藏干部的支持下,创办弥盛塔巴陶瓷有限公司。他请来传承千年工艺的老手艺人,又引入机械化设备,在保留酥油灯、茶具等“老物件”的同时,开发出12个新品。仁青骄傲地介绍,带有格桑花图案等西藏元素的塔巴陶瓷很受内地顾客欢迎,一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江苏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资金和力量重点向文化和“三交”项目倾斜。江苏“十四五”援藏中期规划调整后,实施8个“三交”类项目,安排援建资金9010万元,占比4.57%,资金规模和比重均高于“十三五”时期,且实现逐年递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岩李爽徐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