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毅:“模拟政协”是政协给教育的特殊供给

2022-01-08 21:48:32 - 新京报

原标题: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毅:“模拟政协”是政协给教育的特殊供给

今年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毅履职的第十五年,她作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推广中心主任,把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结合起来,积极推动着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的实践。

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毅:“模拟政协”是政协给教育的特殊供给

经过多年的探索,青少年“模拟政协”实践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政协丰富专门协商机构探索实践的内容之一。

1月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杨艺文代表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他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提到,北京市政协常委会组织研究基地专家和学校师生观摩政协履职,促进“模拟政协”实践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

“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于北京市2021年‘模拟政协’实践的总结非常精准。”张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当它变得科学、规范、有序,并且有了常态化的支持和保障时,我们的教育系统才敢于去跟进。

在张毅看来,“模拟政协”实践是政协制度给教育系统的特殊供给和资源,同时,这样的培养方式也是源于教育系统自己的需求。“我们教育中宣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应该怎么落实?‘模拟政协’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路径和可操作的手段。”

2010年,张毅等三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共同发起“雏鹰建言行动”,以学生建言为切入点,探索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专家评审孩子们的“模拟提案”。

张毅在回忆“雏鹰建言行动”时表示,“小孩子首先想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而且要能够有建设性地、积极地讲出来,甚至还要能够表达他们的科学主张。在这样的过程中,‘雏鹰建言行动’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开展“雏鹰建言行动”的基础上,张毅等委员、专家与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共同为中小学生们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雏鹰议事平台”。

2016年7月11日,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生“模拟政协”会召开。“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又一新探索,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模拟提案、模拟协商等方式,了解人民政协理论知识、体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张毅介绍。

当天,北京市政协和北京市教委主要领导共同为50家“模拟政协”实践基地颁牌,还为50位“模拟政协”指导专家颁发了聘书,并为在“模拟政协”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颁发证书。

从2017年到2020年,每年的北京市“两会”期间,张毅既作为政协委员参会,她还是带着孩子们上政协会议观摩的领队。学生观摩北京市政协全会是“雏鹰建言行动”的一个延伸。张毅介绍,“我们鼓励学生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向社会建言,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事物、关注生活实际,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1月5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杨艺文在谈及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建设时表示,要推进人民政协制度社会宣传,邀请市民代表旁听议政性会议,支持青少年“模拟政协”实践,建好政协智库,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畅通渠道。

有制度保障的“模拟政协”实践是北京独有的

新京报:今年的市政协常委会在作工作报告时提到,支持青少年“模拟政协”实践,建好政协智库。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提出的?

张毅:这是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第5次提到“模拟政协”,但一般都是在年度工作总结部分,这次写到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当中是非常不容易的。模拟政协提案也已经4次写入提案工作报告。

学生参与“模拟政协”实践、观摩政协会议不仅需要政协的支持,还需要教育部门来呼应这种需求。去年10月份,市政协办公厅和市教委联合形成了支持和整体推进“模拟政协”实践的方案,所以很自然地写在了市政协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

新京报:目前,北京市和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模拟政协”实践情况如何?

张毅:这种有制度保障的培养机制,目前是北京独有的,也是领先的。它不仅仅是委员的个人行为,而且还得到了北京市政协的支持和保障,北京市教委也提供了教育空间,是一个在区域层面的探索。

新京报:青少年“模拟政协”实践在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有何意义?

张毅:它是一种现场教学,也是政协制度给教育系统的特殊供给和资源,同时,这样的培养方式也是源于教育系统自己的需求。我们教育中宣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品质,应该怎么落实?我认为“模拟政协”是一种非常实际的路径和可操作的手段。

常态意义下的拔尖人才培养,都会说孩子跟着研究团队做出了超出相应年龄阶段的成果。实际上,类似于“模拟政协”这种真正贴着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去进行培养和指导,是特别吃力不讨好的。这种实践的意义,其实是关于人们怎样看待今天的教育,怎样看待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人才。

“模拟政协”在模拟中“碰真”

新京报:据你长期的参与和观察,孩子们是怎么理解“政协”的,他们对政协的感知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张毅:我不是孩子,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政协是什么样子,但这几年学生们观摩政协会议之后,都会零零碎碎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他们原来感受中,觉得政协是全国政协的大房子,是特有的徽标,是课本当中的一行字,是一个看得见但摸不着的东西。

他们在认识政协之前,其实是先认识委员的,通过政协委员这种真实的存在去感知政协。然后通过观摩政协会议,看到政协是这么完整、系统、严谨的一套制度,他们看到政协会议居然是真的在商量事儿、讨论事儿。

新京报:你提到有很多持续建言和多次参与实践的孩子,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

张毅:政协现场的氛围对他们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孩子们在不同的角度被认可、被关注的时候,就在他们内心产生情结。

持续建言的孩子中,那些有机会走进来观摩会议的,内心会非常坚定。还有很多没有走进来观摩的孩子,他们通过委员和学生交互的机制,去跟委员交流,委员告诉他们哪里不行,他们会觉得,明年改进了,我还要来。

新京报:“模拟政协”中“模拟”二字的内涵是什么?在你看来,孩子们在这一实践中模拟的是什么?

张毅:“模拟”二字其实也是很多人质疑的,质疑说模拟是不是假装?但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调和推动的就是在模拟中“碰真”。

比如说,北京市166中学“小小政协代表团”等很多模拟政协活动和社团,在很多问题上会通过讨论形成班级公约,进而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家长。他们把政协的这种内在的协商民主机制,融合到学生日常看待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让这套制度在班级、学校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一种自然的呈现。

对委员角色的理解不断迭代更新

新京报:你作为政协委员已经连任三届,履职15年,你是怎么理解政协委员这个角色的?

张毅:经历这15年,我对于委员角色的理解其实是不断迭代更新的。比如,“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这个要求在刚刚提出的时候,我就回看自己正在参与的青少年“模拟政协”的实践,思考着怎样更好地向社会宣传我们的政治协商民主政治制度,更好地凝聚全社会共识。在这种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我从内心里让自己迭代升级。

新京报:履职这么多年来,你提案的视角和关注的议题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张毅:最早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政协委员,总认为自己在文教卫体专委会,因此要为教育发声,拿到政府工作报告习惯性地只看教育部分。政协会为委员发挥作用搭建非常好的平台,把我的视野拉宽、思维拉深,我原本认为自己就是教师,只懂学校里面的事就好,而现在我开始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作为“模拟政协”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履职水平也被倒逼着不断成长。其实很多时候,学生想的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在“模拟政协”的实践中,会让我的视野特别宽,每年的提案准备也会更加丰富。

新京报:你多年的政协委员履职经历,带来了什么改变?

张毅:在“模拟政协”的实践中,我特别想说委员们的改变。很多委员对于这项探索的认同让我很感动,他们为了学生的模拟提案,平时跟学生保持着交流和指导关系,然后还深入到学校,去了解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里还延伸到了学校,参与实践的指导老师也会把他们的经历和成果带到往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在各种课程评优当中,也能够看到“模拟政协”相关课程。这些老师发挥“种子效应”,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新京报记者胡闲鹤摄影记者浦峰

见习编辑陈静校对吴兴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