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4-02-08 14:40:59 - 新华社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有人说,摄影是一种双向的行为,摄影师按下快门的瞬间,同样有力量在推动自己。这一年,我在新疆做摄影记者,就是如此。

2月底,我从北京出发,到达新疆乌鲁木齐。天山,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确切说,是脚下。

这一年,我以摄影记者的身份行走在天山南北,看到了太多风景,听到了太多故事,解锁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2月24日,在从北京前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拍摄的天山山脉。

新疆棉农的一年

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赋予了新疆多样的气候特征和风土人情。

4月,吐鲁番的杏花已然开过,可可托海依旧银装素裹。而此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棉田里,51岁的棉农尔肯·热衣木正在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准备开始棉花的春播工作。

尔肯的棉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这里地处塔里木河中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气候干燥,光热充足,独特的光热条件使这里成为国家级优质商品棉基地。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在新疆尉犁县,棉农进行春播作业(2023年3月29日摄)。

这一年,我和同事们持续关注棉农尔肯的生产生活,多次走进棉田,围绕棉花春播、夏管、秋收的时间线展开采访,完成了编辑部“四季中国”栏目《棉花的颜色》系列报道。此外,我们和国外分社联动,制作了融合报道《见识过这样的“新疆棉”吗?》,讲述真实的新疆故事。

常年和棉花打交道的尔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棉农。不同于父辈小块地、小机械、人工为主的种棉方式,如今,借助农业机械和智能化设备,尔肯种棉轻松了许多。

棉花春播时,我在尉犁第一次爬上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一块小小的数字显示屏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指挥着庞大的播种机,走出最利于秋季收割的直线。尔肯家的300多亩棉田,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完成春播作业,而这在人工种棉时,大概要几十个工人忙活一个月才能完成。

依靠种棉,尔肯还了贷款、换了新车、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省出的农闲时间,尔肯还养羊养牛,饲养家禽,着手修翻新自家的小院,准备开个农家乐。今年,尔肯的小女儿刚刚步入初中,尔肯说:“我希望她在县城好好读书,多学知识,以后考上大学,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朵朵轻柔的棉花,托起了尔肯一家的生活和希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8月17日,尔肯·热衣木在棉田中查看棉花坐桃情况。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8月17日,尔肯·热衣木在棉田中检查棉桃病虫害情况,以便及时打药防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8月17日,尔肯·热衣木在棉田忙碌间隙,坐下和女儿聊天。

秋季,经过半年的生长,棉花终于收获。而我因有其他工作任务,已经返回北京。透过同事的镜头,我看到,当尔肯把采棉机自动打包的棉包“金蛋蛋”出售给加工厂,亲眼看着棉包一车车地运进去摆放好后,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尔肯露出了笑容。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多动人的笑啊!

我在新疆,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笑容。这一年,存在于我镜头中的很多人,我都记得他们的笑:朴实、真诚、温暖。像棉农尔肯一样踏踏实实靠自己的勤劳打拼出美好生活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记录他们,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3月1日,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幼儿园小朋友在玩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3月18日,小朋友在吐鲁番杏花节现场游玩。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3月23日,在新疆老年开放大学,民族舞老师地拉娜在民族舞课上教学。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7月30日,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克孜勒苏乡阔什托格拉克村,麦麦提江·亚森(左)和妻子图尔荪阿依·乌斯曼在家中安装新窗帘。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木垒县博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娜给孩子品尝试种的火龙果(2023年9月20日摄)。

“昆仑秘境”阿尔金山保护区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万山之祖”昆仑山东部。这里平均海拔4580米,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原荒漠生态系统典型代表。

9月,我跟随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管护员们来到这片“昆仑秘境”。当我真正走进它才发现,这里生机勃勃,万物生灵在此自由栖息。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2日拍摄的集草原、沙漠、雪山于一体的自然景观。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1日拍摄的阿雅克库木湖。

采访期间,我和管护员们一起住在保护区内的依协克帕提管护站,海拔接近4000米,能够采买生活必需品的镇子最近也在200公里外,生活物资基本上都是靠管护员换班时从山下带回。

高原上手机信号不稳定,经常断网,手机通讯信号直到最后一天才恢复。采访期间,我和管护员们轮流使用站里仅有的一部卫星电话和外界通信,跟家人报平安。

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好在我没有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可以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前两天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流鼻血,后面不得不半夜起床喝一次水,才有所缓解,管护员告诉我,这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银河。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4日,新华社记者郝昭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

在保护区的这几天里,管护员每天从不同路线对保护区进行巡护,我跟着他们,观察拍摄野生动物。一般来说,早上吃过饭,我们便带着拍摄设备和中午的干粮出发,晚上回来时,太阳已经沉入依协克帕提湖,余晖洒在湖面,一片金黄。几天的巡护,是我有生以来接触野生动物最频繁的一段日子。藏野驴、黑颈鹤、野牦牛、藏羚、鹅喉羚、黑鹳……巡护路上遇到时,管护员会向我一一介绍,如数家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2日在依协克帕提湖拍摄的候鸟。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2日拍摄的藏野驴。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1日拍摄的黑颈鹤。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4日在库木库里沙漠拍摄的一群野牦牛。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4日拍摄的藏羚。

在广阔静谧的高原上,远离了嘈杂的人群,如此近距离、高频率地接触野生动物,让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渺小而又实在幸运,对自然的敬畏又多了一分。

但是对长期坚守在这里的管护员们来说,寒冷干旱的气候、错综复杂的地形,特殊的自然条件给工作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一天和管护员吃早饭时,我剥开一个鸡蛋,看着流出的溏心,心想“糟糕,这个鸡蛋没煮熟”,再一看大家的,全是溏心,这时才反应过来,因为海拔高、水沸点低,鸡蛋只能煮成这样。

在管护站轮班值守的站长苏莱曼·艾买提,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泛紫,嘴唇干裂。作为管护站的“家长”,他总是精力充沛,忙前忙后。苏莱曼告诉我:“我们常说建设美丽中国,这件事总有人在做,我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3日,苏莱曼·艾买提(右一)和同事在管护站吃早饭。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9月12日,管护员在观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环塔拉力赛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而在这片“死亡之海”,有一个“勇敢者的游戏”——环塔拉力赛。

2023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全程超过4200公里,包含2200余公里的特殊赛段。特殊赛段赛道涵盖峡谷雅丹地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戈壁及昆仑雪山等多种地形地貌。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9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七赛段,明源实业CR6赛车队车手王明磊、领航员刘吉峰驾驶赛车穿过一处涉水路段。

拍摄环塔拉力赛,首先是个体力活。

2023年的环塔拉力赛大多数赛段单日里程超过200公里。紧随赛程不断更换营地是最基本的要求。想要拍到最精彩、最有张力的画面,除了掌握发车点和终点这两个基本拍摄点位,摄影记者还必须要提前进入赛道中段,拍摄实时赛况。

于是,每天上午比赛开始前,摄影记者必须在不影响比赛的情况下,早于参赛选手进入赛道,找好拍摄点位待命。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时候早上四五点就要出发,前往几十公里外的拍摄点位。然后蹲守、拍摄、选片、传稿……一天下来,忙完基本上已经是夜里12点左右。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5日,凌晨四点半,记者乘车出发前往位于赛道中的拍摄点位。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5日,凌晨五点半,记者到达拍摄点位,把车子停在一个位于高处的沙丘上,以保证拍摄安全。

其次,拍摄环塔拉力赛还是个技术活。由于比赛路线不固定,随机性大,沿途地形地貌多样,这就要求摄影记者也要具备一些选手们的技能,查看路书,选好点位,提前驱车进入赛道。多亏了具有丰富环塔报道经验的同事,以及对我们进行车辆保障的赛事志愿者,让我这个新手可以更专注于拍摄本身。拍摄开始前,摄影记者常常要选择站在赛道旁一众沙丘中的高处进行等待,这样既可以看到远处驶来的赛车,又可以让自己被赛车手看到,保证拍摄的安全。

然后才是拍摄。在我拍摄完第一场比赛后,感受到了极大的挫败:镜头焦距不够长,对焦跟不上,角度选不好,精彩瞬间抓不住。拍摄结束后,我向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请教,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困惑。剩下的,别无他法,只有继续拍下去,慢慢开始渐入佳境,重拾信心。拍摄中,一辆辆赛车卷着沙子呼啸而过,摄影记者还要不断寻找新的角度,几天下来,练就了一身在沙漠中扛着几十斤的器材快速行走、攀沙越梁、有时还要兼顾无人机拍摄的本领。那些天,耳朵、鞋子、袜子、裤子、口袋里塞满了沙子,甚至在比赛结束很久,鞋子里还时不时漏出沙子来。

最后是挑片传稿。拍摄过程中,由于赛车速度很快,我生怕错过精彩瞬间,于是选择了高速连拍。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能拍上千张照片,这对挑片来说是个巨大的工作量。后来经过请教,我也学会了一些技巧,为挑片传稿省下不少时间。

这次拍摄环塔拉力赛并不算顺利,但是收获很多,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很多实用技能。拍摄完,我发自内心地想向体育摄影记者们致敬,拍到一张令人满意的体育摄影作品,实属不易,但这可能也正是体育摄影的魅力所在吧。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8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六赛段,新疆五堡大海道车队车手扎克尔·牙克甫在第六赛段出发点等待出发。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6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五赛段,OXG永铭拉力车队车手王永明驾驶摩托车疾驰在赛道上。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8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六赛段,浙江力驰车队车手梁钰祥、领航员寇洪涛驾驶赛车疾驰在赛道上。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31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九赛段,多耐减振器车队车手林德伟、领航员高真伟驾驶赛车疾驰在赛道上。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5月29日,在2023年环塔拉力赛第七赛段,郑州日产锐骐7赛轮轮胎车队赛车(右)对陷入涉水路段的郑州日产纳瓦拉黑曼巴减震器车队赛车进行救援。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2023年6月1日,和田县巴格其镇第一中心小学学生在“童心许愿·点燃梦想”活动中与星之队车手彭杨前排(左四)合影。

作为“新兵”,这一年,我用手中的镜头不断挖掘新疆这座新闻宝库。再回看一年来拍摄的照片,遗憾不少,收获则更多。

用快门捕捉拍摄对象的瞬间,给镜头后的我带来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促使我不断思考、调整,并再次按下快门,从而体味到了作为摄影记者的意义和价值,也将推动我在今后的道路上保持好奇,持续探索。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郝昭2023年的其他报道: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2023,行走天山,看见新疆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郝昭

编辑:刘金海、邵泽东、郝建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