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换名游戏:固体饮料变身乳酸菌粉,规避标注警示信息
益生菌粉多以“固体饮料”的产品形式存在,但新京报记者近期探访市场发现,一种乳酸菌粉正在悄然兴起,有的产品直接取名为“活性乳酸菌粉”,还有些产品同时标注“益生菌”与“乳酸菌菌粉”“即食型乳酸菌”等类似名称,令消费者难以分辨。
除名称混乱外,一些乳酸菌粉商家还通过对比方式宣称或暗示固体饮料类益生菌产品不好。拜曼电商旗舰店相关产品页面打出“你的益生菌还只是固体饮料吗”,宣称固体饮料“稳定性弱”,而即食型乳酸菌“稳定性强”。“若小姐”相关商家则宣称乳酸菌粉是一种升级,并称将产品做成固体饮料是为节省成本,会导致益生菌菌株存活率不高。“奇美研”客服则称,即食型乳酸菌的执行标准严于固体饮料。
据多位业内人士介绍,即食型乳酸菌本质上就是益生菌固体饮料,是商家为了规避固体饮料监管新规而采取的一种“擦边球”做法。依照市场监管总局此前的相关规定,固体饮料应在产品包装上标示“本产品不能代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警示信息。而将产品类型从“固体饮料”变为“即食型乳酸菌”申报生产,可规避警示信息的标注。此外,决定益生菌品质的关键与添加的菌株种类、活菌数等有关,与产品名称没有直接关系。
固体饮料变身乳酸菌粉
在今年5月底的中国肠道产业大会展会上,均瑶健康旗下益生菌生产企业润盈生物展出8款活性乳酸菌粉样品,并透露其益生菌固体饮料即将更换新包装,产品名称改为“乳酸菌粉”。而在润盈生物附近布展的一然生物,已经推出多款即食型乳酸菌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益生菌活性保持较好的产品形态是冻干粉,做成终端消费品后,产品类型多标注为“固体饮料”。新京报记者近期在电商平台搜索“益生菌”发现,多数益生菌粉的产品类型为“固体饮料”,也有一些产品标注为“即食型乳酸菌”,消费者难以分清这些名称间的区别。
在阿里健康大药房,一款名为“若小姐”的益生菌粉宣称进行了第四代升级,除将12种菌株增加为“32大复合菌株”外,产品类别也从“固体饮料”变为“其他食品乳酸菌粉”。商家在产品页面宣称,“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人为了节省成本将产品做成固体饮料,这样会导致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不高,影响口感及使用效果。我们的产品沿用最新技术——乳酸菌粉,保留高存活率菌株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胃部吸收,增强营养代谢”。截至发稿,新京报记者未能联系到“若小姐”生产商安徽古之滕药业有限公司。
奇美研旗舰店销售的一款“养胃益生菌2.0版本”,同样将产品类型从“固体饮料”变为“即食乳酸菌食品”,并称对产品核心成分、包装技术、取菌株地进行了升级。当问及乳酸菌与益生菌有何区别,该网店客服答复称,“即食乳酸菌食品的执行标准要严于固体饮料”,随后又称“大致都是无差异的”。
“你的益生菌还只是固体饮料吗?”在biomission拜曼旗舰店,商家在产品页面上将其“罗祛幽16联益生菌粉”与固体饮料型产品进行了图文对比,称自家产品执行的是“即食型乳酸菌标准”,水分内控为≤3%,出厂活菌数为10亿cfu/g,特性是“不易结块,稳定性强”;而固体饮料执行的是固体饮料标准,水分内控≤7%,出厂活菌数为100万cfu/g,特性是“易结块,稳定性弱”。拜曼官方客服也在6月5日答复称,“固体饮料是饮料的一大类,我们家属于乳酸菌,菌株选取更严格,益生菌数量也更多一些。只有益生菌才能叫即食型乳酸菌,但你喝的咖啡粉、奶茶粉都叫固体饮料。”
即食型乳酸菌无强制性标准
即食型乳酸菌是否真如商家宣称的优于益生菌固体饮料?
新京报记者对比产品配料表发现,“若小姐”第四代升级版乳酸菌粉除菌株种类较其固体饮料型益生菌粉有所增加外,二者配料表前八位均为水苏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果糖、结晶果糖、抗性糊精、牛初乳冻干粉,成分及添加顺序完全相同。其他品牌的即食型乳酸菌产品主要成分与普通益生菌固体饮料也无较大差别,且使用的均是多层包埋技术。
对于益生菌和乳酸菌的区别,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机构早在2020年发布的《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误区》报告中就曾指出,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并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微生物分类名称。大多数益生菌属于乳酸菌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有一些乳酸菌甚至可能对人体有害。只有健康功效经过科学验证过的、特定的乳酸菌菌株才可以称为益生菌。
该报告还指出,对于同一益生菌菌株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的效果优于低剂量,但也不是剂量越高越好。不同菌株的益生菌,发挥健康作用的剂量不同,因此不宜通过比较活菌数来衡量其益生效果优劣,应该以临床证据为准。从科研证据来看,不同菌株之间可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菌株组合都具有这种效果。因此益生菌产品中含有的菌株种类多少与其效果并没有必然联系。
就执行标准而言,目前益生菌粉和乳酸菌粉均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原轻工业部2013年发布的《食品加工用乳酸菌》推荐性行业标准中未明确规定乳酸菌粉中益生菌的含量,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即食型乳酸菌类益生菌产品多采用企业标准,因此并不存在商家宣称的“即食型乳酸菌食品的执行标准严于益生菌固体饮料”。
此外,“益生菌”此前在产业界以“俗称”形式存在,长期处于标准缺失状态。依照2022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制定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益生菌”是指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符合国家食品用菌种相关规定的活的微生物。“益生菌食品”则指添加了益生菌,并且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符合一定要求的食品。该《通则》并未限定益生菌食品的产品类型和存在形态。
换名行为被指躲避监管新规
“即食型乳酸菌本质上就是益生菌固体饮料,这个叫法有点打擦边球,目的是不想要‘固体饮料’四个字。”在江西樟树某益生菌企业负责人张经理看来,“益生菌固体饮料”的名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且产品包装上需标注警示语,“改名乳酸菌粉就可以不标警示语了。我们这边监管比较严,把益生菌粉做成即食型乳酸菌代工有风险,做成固体饮料是最稳妥的”。
山东聊城一家生物公司负责人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即食型乳酸菌粉与益生菌固体饮料没有本质区别,固体饮料需标注警示语,而作为“其他食品”的即食型乳酸菌粉可以不标警示语,“这种行为是在打擦边球。”此外,两种产品的代工成本也没有太大差别,“决定益生菌粉好坏的关键与添加的菌株号、数量、活跃度、能否通过胃酸环境、代谢物对人体是否有效等有关,跟叫什么名称没有关系”。
张经理所说的固体饮料警示语,是指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其中规定相关产品应在标签上醒目标示“固体饮料”名称;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蛋白固体饮料、植物固体饮料等最小销售单元,应在同一展示版面标示“本产品不能代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作为警示信息。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告》自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多数益生菌固体饮料产品均按照监管要求在包装正面显著标注了警示信息。而“若小姐”“拜曼”“奇美研”“江中”等品牌的相关益生菌产品在标注“即食型乳酸菌”类名称的同时,均未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警示信息。
一位接近市场监管部门的行业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益生菌食品申报保健食品备案过程较慢,同时市场对益生菌产品的需求量又较大,因此不少企业选择“固体饮料”作为生产益生菌粉的申报类型。“对于固体饮料标注警示信息的规定,益生菌企业整体执行度还可以,成熟市场的消费者也是接受的。”
不过据该业内人士了解,面对固体饮料监管新规,一些益生菌企业不以“固体饮料”进行申报,而是以“即食型乳酸菌”的形式推到市场,以此规避警示信息,是一种钻空子的行为。“即食型乳酸菌类产品此前就存在,属于‘其他食品’类型,但本质上就是益生菌固体饮料。监管部门曾口头要求规范企业不要把益生菌固体饮料转到即食型乳酸菌,但各地区目前执行情况不同,市场依然存在一定乱象。”
新京报首席记者郭铁
编辑祝凤岚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