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强化城市“韧性” 为城市美好托底

2024-12-18 11:11:00 - 中安在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换言之,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每每发生意外,网络中总会流传这样一句话:明天与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也与“未雨绸缪”的古训,不谋而合。既然意外总是不期而至,既然意外也并非仅仅针对个人,那么,作为“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念与愿景的最重要的载体,城市,也必须强化“韧性”。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更好地抵御灾害,并在最短时间内让城市“满血复活”,那么,重视并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答卷,而且也必须答好。

强化韧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科技力量,特别是前沿科技力量的加持。建设韧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态势,而安全风险评估管控,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环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5G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风险评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从而有利于防止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防止单一风险演变成综合性风险、防止局部的风险演变成区域性或系统性的风险等,从而实现城市安全风险隐患的精准治理和源头治理。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积极吸纳最新科技成果,也要冷静客观看待信息技术在安全领域发展中的地位及客观规律。事关城市的安全,事关市民的生活稳定与幸福,任何时候,任何环节,人的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城市的韧劲指数才会越来越高。

强化韧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杜绝照抄照搬。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我们也必须恪守并践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受人口规模、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状况,以及基础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可能也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因此,在强化城市韧性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在什么城市唱什么歌”。如此,城市韧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实作用。

强化韧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还应充分认识韧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韧性城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自然条件与社会状况都在时刻变化,更何况,一些城市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进之际,也应牢记“任重道远”。而就概念本身来说,“韧性”也是强调持久与应变。唯有脚踏实地,步步为韧,韧性城市,才能永远与时代同步,时刻保持强大的足够的韧性,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强保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