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2022-06-18 11:00:41 - 新浪新闻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457万人考研,300万人落榜。2022年考研有多难,从这两组数字便可见一斑。

“因为不好就业,我们专业一向是学校里的考研大系。很多学生更是从大一就锚定了考研这条路。往年我们的考研成功率至少在40%以上,今年连之前的一半都不到。”山西省一所二本院校思想政治系主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他们系70多名学生考研,被成功录取的,仅有13人。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涨了两倍。

与此同时,多数“考研大省”也连年创下历史新高,考研人数及全国占比持续攀升。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增幅均创新高。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叠加政策影响,传统吸纳毕业生的“大户”——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出现了裁员和减招的情况。此消彼长,考研大军的队伍愈发壮大。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通过考研来延迟就业,真的可以增加未来的就业胜算吗?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缩学硕、扩专硕、鼓励硕博乃至直博的趋势正在全国高校逐步扩散。根据政策趋势来看,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则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在此趋势下,考研大军进一步分流。对于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进一步学术深造已经不再是考研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应届生来说,读研无疑是延迟就业的最佳渠道。一来可以增加自身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二来也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眼下面临的就业压力。

毕业于软件工程专业的付哲民是今年考研成功“上岸”的幸运者。尽管以几分之差没有考上心仪的重庆大学,但是在今年这样激烈的竞争里,被调剂到山西大学也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付哲民告诉记者,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就业市场还算相对受欢迎,只要不是只瞄准大厂,即使进到不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基础薪资也能达到1万元左右。但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仅靠本科的知识,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

“计算机是一个很细化的专业,具体到求职的时候,岗位会要求你专精于某一个方面,比如前端、测试、运维等。而老师讲课或者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基本知识。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想要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前景,或者你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天赋,或者在就业前花几万元去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再或者就是要考研。”付哲民表示,自己心仪的职业与人工智能和算法有关,而这些内容是本科学习基本不会涉及的。如果想要从事相关行业,考研是一条必经之路。

尽管如此,随着考研大军的日益扩增,研究生乃至博士学历增加的就业竞争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有限。目前在北京一所985院校哲学专业读研二的张茜茜告诉记者,尽管自己还有一年才会毕业,但是系里面已经召集他们这些在读学生开过一次会了。系里面的老师提前告知他们,从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明年的就业形势怕也不会乐观。老师建议他们早做打算,不要等着选调或是考公务员。实在不行,继续读博也不失为一条不错的出路。

“往年我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90%左右,今年到目前只有50%。尤其是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省份的公务员考试都延迟了,也对大家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张茜茜说。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辞去事业编工作,坚持三年也要上岸读研

在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里,不乏二战、三战甚至四战的考生。有人是为了继续在学术上钻研,有人是为了谋一条更好的出路,也有人是为了理想,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解决眼下的困惑。

在拿到东北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闫旭(化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单位领导递交了辞职申请书。在父母和单位同事看来,已经在家乡的事业单位工作了3年的闫旭作出这样的决定,未免有些幼稚。父母更是再三劝阻,考上事业编制实属不易,即使读了研究生,毕业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何苦在这个时候,辞掉“铁饭碗”,去读一个前程未卜的研究生呢?

对闫旭来说,父母眼里的“铁饭碗”却不见得那样“吃香”。他告诉记者,自己一毕业就考入了事业单位,分到了办公室的行政岗位。工作第一天,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他就心凉了一半。办公室加上他一共有3人,一位已经40岁出头的主任,一位37岁的职员,剩下就是只有22岁的他。

“不仅仅是办公室,其实整个单位都没几个年轻人。大家每天就那样工作,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看起来工作细碎忙碌,实际上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内容。那一刻我就后悔了。”闫旭告诉记者,自己本科毕业的院校并不出名,只是一所二本地方院校。上学期间,学校里有位老师看他成绩尚可,几次三番劝他考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他都没有听进去。一毕业他就顺顺利利考上了事业编,成了同学眼里羡慕的对象,结果工作以后反而后悔了。

思考再三后,闫旭决心重新开始考研。对于已经工作的他来说,一边工作,一边专心复习确实有一些难度,中间也有过几次动摇。但最终,他还是坚持考了三年,终于在今年成功被录取。

“其实我的第一志愿是中央财经大学,但是没想到今年竞争这样激烈。我考了360多分,放在往年肯定够了,今年却连进复试的资格都没有。”闫旭告诉记者,他本来期望自己能够被调剂到南方的某个大学,最后没想到去了东北。

闫旭对记者表示,自己的家乡虽然不大,但曾经也是省内外闻名的资源型城市。但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曾经的支柱产业不再辉煌,人口逐渐外流,地方财政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就连公务员的工资也受到影响。他虽然焦虑,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因此希望能通过继续学习,从而找到解决的途径。

“听起来确实有些理想主义,在一些人眼里,我也有几分幼稚。”闫旭自嘲了一下,“但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就应该是理想主义者吗?”闫旭表示,等到研究生毕业后,自己仍然会回到家乡,重新考一次公务员。

(文中闫旭为化名)

微博热议:

相关阅读:

“这届考研生太难了”,看清“上岸难”背后的真问题(成都商报)

考研一定是好的选择么?

3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将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在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相关话题瞬间引爆热搜,讨论度爆棚。不少网友相互问候:今年,你“上岸”了吗?网友们也纷纷对“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进行了调侃式吐槽。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457万人挤考研独木桥:小伙辞去事业编,连考3年终上岸

其实,国家分数线高低本身并不能反映考研的难度。评价考研难度,一要看整体考研学生的实力,二要看具体学校、专业的报录比。通过一些数据也可看到,考研中,存在部分学生缺乏理性定位,以及学校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这也是决定能否“上岸”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此前报道,我国今年考研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80万,增幅达到21%。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分数线上涨的主要原因。这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根据分数线划定规则,就是考题难度不变,在考研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分数线也有可能维持不变。这要看新增报名群体的竞争实力,如果他们的实力很强,会推高分数线,而如果实力比原来的报名群体低,那就不会推高分数线。

这也就带来学生的理性定位问题。当前的考研,有“全民考研”之势,随着考研人数增加,舆论也呼吁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提高考研录取率——按照去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以及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我国的研究生录取率不到25%。今年全国两会也有政协委员建议,考研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但录取名额没有变,研究生招生规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是否扩招需要审慎对待。提高研究生录取率,让更多考研生“上岸”,就能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吗?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必须严把质量关,否则,扩招只会让分数线下降,也可能带来研究生贬值的问题。

遏制考研低水平竞争,需要高校毕业生理性定位,不能都把升学作为本科毕业的出路,主要还得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考研。

另一方面,考研人数增加,对高校来说,是不是都是“利好”呢?有人认为,考研人数增加,有利于研招高校招到更优秀的学生。这未免有些想当然了。“全民考研”并不能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反过来可能因考研中存在的应试考研问题,而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是看有多少人报考,而是要看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研究生招生中,各校的情况是不同的。总体看来,名校的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学校的复试线要远高于国家线,很多考研一战、二战的学生,也多是冲着名校去的,这也让名校的复试线越来越高。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生源质量就更高,研究生招生之所以设计复试环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唯分数论,综合评价考生的学术潜能、综合素质录取。

因此,考研同学不能只盯着考研科目准备,而必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但有利于在研究生复试中有更好的表现,也有利于研究生学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于一些非985、非211普通高校来说,研究生招生情况则不太理想,有的甚至上线考生都不足,需要调剂。如何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是这些高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每所高校办出高质量和特色,也才能进一步扭转唯学历论、唯名校论。

考生规划考研需要综合权衡、理性评估,研究生培养单位也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应对“考研热”的两方面。盲目考研,必定会加剧考研竞争,而并不利于提高研究生质量;对于高校来说,重要的不是追求研究生教育规模,而必须聚焦能力素养的培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