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犯错如何管?要把握好管教的边界和原则

2023-11-28 12:45:02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前些天,一起案件的一审判决引起不少教师的关注。

一年多以前,一名11岁男孩在自家小区跳楼自杀,死前他留下一份遗书,指责班主任对他使用了暴力。也正是因为这份遗书,男孩家长把这位班主任送上了法庭,要为儿子讨回一个公道。

学校监控记录了事发前几天教室中的情况。这位班主任对男生说了“脑子笨死”“欠债大王”“言而无信”等言语,还实施了一次用书本拍头颈部、一次换座位等行为。

这些行为会不会被法庭认定为暴力?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之类似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引发了很多教师的疑问:我们到底还有没有对学生的管教权。一些教师心有余悸:这位教师的一些行为自己也实施过,自己的行为哪些属于正常管教,哪些又会被学生认定是“暴力”呢?如果这个边界不清晰,教师恐怕就不敢管教学生了。

当然,就在前些天,法院一审认定这位班主任对男生的行为属于批评教育和正常惩戒的范畴,用语和行为虽有失当之处,但总体上未偏离教育目的,还是在促使男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造成对男生实质上的人格贬损、名誉破坏等不良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法院一审判决这位班主任无罪。

虽然法院给了这位班主任一个无罪的判决,也可以说这位班主任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赢”了这场官司,但毫无疑问,在这个案件中没有赢家,因为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了。

有的教师从这个案件中学到了“明哲保身”,有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有教师会更理性地进行总结,究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触碰,也就是管教与暴力的边界在哪里。这种总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一切体罚都不要碰,就连罚站这种被允许的惩戒手段也要谨慎再谨慎。但很多教师在总结的同时还会想到,这种一切从谨慎出发的思维只可以保证不输官司,但并不能保证不引发孩子的过激反应。不同孩子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有些言语对一些孩子是“家常便饭”,而对另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就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语言暴力”,引发孩子的过激行为,正常管教与暴力行为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主观认识来划定的。

因此我想,对学生的管教,还是存在着一个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老教师也都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脸皮薄”的孩子就少说两句,点到为止,孩子自然会改正。

另一方面,我还意识到,“不要产生对抗”也是管教的一个重要原则。学生犯了错,真正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时刻,一定不是在对抗的状态下!也就是说,教师采用一些高压手段形成与学生的对抗状态,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害怕,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相反,对孩子给予更多战术上的“退让”和“妥协”,可能更会有助于孩子认识上的提升。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位老师夜晚在学生寝室抓到一位通宵玩手机的学生,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这位老师收缴了这名学生的手机,没想到学生威胁老师:“如果你不将手机还给我,我就从楼上跳下去!”

老师先是一愣,思索了几秒钟,转而对这名孩子说:“先跟我到值班室,再将手机还给你!”孩子乖乖地跟着老师来到值班室,老师又对孩子说:“我收手机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你努力学习,不沉迷网络,将来有个更美好的生活,如果因为收了你的手机,你连命都不要了,我收了你的手机又有何意义呢?孩子,将手机拿去吧!”老师随即将手机递给孩子。

孩子望着老师,却没接老师手中的手机,想必老师的一时退让也出乎孩子的意料,引发了他认知上的内在冲突,过了两三分钟,孩子说:“老师,手机暂时放在你这里,放假时我再来取。”

一个有可能会引发冲突甚至祸及生命的事件被平息了,背后就是因为老师在学校纪律之上又有了灵活的退让和妥协。

我们这里还有一名经常打架的学生,被一所学校责令退学,转到了另一所学校,依然动不动就与他人比拳头。这天他又打架了,班主任安排他到办公室写检讨,孩子坚持不写并毫不在乎地说:“反正迟早是要被开除的,我何必自讨苦吃,再写检讨?”

老师没有逼他写,而是自言自语地说:“老师无能呀!这么好的苗子,老师没办法把他培养成才,愧对学校和家长呀!”随即离开了办公室,把学生“晾”在了那里。

后来这名学生不仅写了检讨,还改变了好打架的坏毛病,开始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大学,他后来说:“老师的一声叹息,对我心灵的震撼太大了,我永远也忘不了老师那长长的叹息声!”

孩子大多数的违纪不是犯罪,不需要老师像警察那样严格依法制裁他们,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老师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甚至连他们的生命都不顾也要执行所谓的规章制度,非要在第一时间跟学生对着干。一定程度上的妥协、退让、示弱或搁置,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先冷静下来,不让矛盾激化,事件后续的发展就有可能会逆转。

在某些已经激化的矛盾关系中,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会妥协和退让?

我们这里还有另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案例,能很好地说明这背后的原理。一个男生早恋,班主任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口口声声答应不再早恋了,还写了保证书:“如果继续早恋,主动退学!”没想到保证书的笔墨没干,一个周末的傍晚,班主任又抓到了这名男生早恋的证据,老师一气之下叫来孩子的家长,要家长将孩子领回家。孩子和他父母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但就在这时,班主任老师在上班途中因为车祸住进了医院,学校临时调整了班主任。新任班主任接手处理这件事,非但没为难这名男生,反而对男生表示理解,新班主任也承认那个女孩非常可爱,有很多优点,在这个年龄对异性有美好的憧憬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这位新班主任同时也讲明了一个道理,为了不影响男生自己和那个可爱女孩的前程,等到了恋爱的年纪再和女孩恋爱也不迟,就放这名男生进了教室。

男生对新班主任的这一番话听了进去,将早恋放到一边,在学校拼命学习,本来成绩平平的孩子,经过努力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后来也当了一名老师,还和当年的女孩结了婚。他说:“我感谢此前班主任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更感谢新班主任对这件事的淡化,否则社会就少了一名老师,多了一名高中辍学学生!”

一位充满建设性的教师为什么要学会退让和妥协?退让和妥协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的理解。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们行为的动机给予充分理解,这件事教师必须做,因为教师是过来人,他们必须主动走向孩子,而不是一味坚守自己的原则,让学生来理解自己。一般来讲,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动机表现了足够的理解,学生也会与教师相向而行,慢慢理解教师的苦口婆心,教师也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最后还是要重复那句话: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时刻,一定不是在对抗的状态下!既然对抗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那就先要创造一种在平和中解决问题的氛围,而为了这种氛围,作为成年人,教师必须先迈出第一步。这也是维持校园和谐、避免学生各种过激行为的必然要求。

(董建华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昌市秭归第二中学)

《人民教育》2023年第20期,原标题为《如何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兼谈管教的边界与原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