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2023-12-25 16:31:00 - 新浪新闻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乌江是一条特别的江河:作为贵州省的母亲河,她没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温柔宽厚,大部分水路都在峡谷中奔流,冲击、切割出了一条峡谷群的长廊,让不同时期、不同源流的文化在这里各自安身。

傩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思南傩戏

傩,“人”旁加“难”字,意味着古人面对灾难的勇敢挑战。傩的本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仪式。自先秦起,它就是宫廷举行祭祀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演者戴着粗犷朴拙、庄典华丽的面具起舞,演绎对自然、对图腾的崇拜。英武或森然的面具下,是人类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表达。《礼记》中有对周王朝“大傩”的描述,后来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形式越发丰富,冲破了礼制的束缚,愈加世俗化,嬗变而成傩戏,扎根乡野,经当地民众的吸收和利用,最后固定成俗,成为中国众多民俗文化之一。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保存最完整、品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者沿着乌江与地貌互动铺陈出的一条蜿蜒风景线前行,来到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文家店镇。

“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黔东。”文家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张锋介绍,文家店地处乌江中上游,有着“千里乌江第一镇”的称号,曾是个热闹繁华的大码头。因为水运发达、交通便利,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启迪和荆楚、巴蜀文化的熏陶,傩戏也顺理成章地流传下来。

粗犷、野性、古朴……张锋说,文家店的傩戏依旧带着原始特征,伴着滔滔奔流的乌江水,散发出一种古远的神秘气息,那是祖先们认识世界的视角。文家店镇龙山村的刘胜杨是思南傩戏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刘胜杨的傩坛班子至今保留着上刀山、悬碗等绝技,“建议你们采访刘老。都说傩戏是‘中国戏剧活化石’,他老人家就是‘行走的活历史’。”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文家店镇龙山村

龙山村距离镇上约一小时车程,是一个安静、干净的村庄。今年88岁的刘胜杨坐在自家院子,唱着“天上星宿怕月亮,鱼兵虾将怕龙王……”戏腔并不激昂,透着旷达与超脱,于这天之苍苍、青山之上,别有一番天地自然与乡人情感相融的意境。

我们就着一篮柚子、一篮橘子、一盆熟瓜子,采访开场。

“龙山刘家世代唱戏,我从7岁起跟着父亲学戏,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12代了。”刘胜杨回忆起80多年前的往事,思维清晰,他学傩戏,也学花灯戏。

戏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弟子一般要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哪怕一字不识,也要下苦功夫背诵许多剧目和全部戏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班的规矩是“背不了就打”,即使班主是父亲,对刘胜杨也是一视同仁的待遇,直到12岁时他将所有的戏本子背得烂熟,才能登台。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思南傩戏、花灯戏代表人物刘胜杨

花灯戏,剧本人物少,情节相对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浓,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傩戏则千变万化,“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为人”是一种共识,亦是千百年来的传统。面对福泽与灾祸,祖先戴上面具变成了面具代表的角色,沟通天地酬谢恩惠,感念祖先的遗泽,驱赶灾害与瘟疫,他们通过某种仪式将承载的希冀与恐惧表达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仪式不可避免地向“吸引人”的方向转变,成为了一种“还愿”式的庆典,当人们因为病痛、灾厄、成婚、求子的心愿得到满足,就需要一场戏来感谢。

此刻,祈祷的主位逐渐消退,“戏”成为最鲜明有趣的部分。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思南傩戏、花灯戏代表人物刘胜杨

傩戏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其中正戏二十四出。每出都是一个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的小故事,又带有祈福驱邪的功能。刘胜杨以《甘生赶考》为例,那是从神灵世界的演绎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模仿;《开山猛将》则是讲开路将军保证各路神兵到达傩坛履职享祀。

傩戏的每一个角色都对应一副面具,这也是刘胜杨的宝贝。他领着记者走进老宅,轻抚着一个个木雕面具,有森然尽显神煞之气的猛将,有一团和气的慈悲,也有近乎世俗的人物,幽默可爱。

岁月如斧钺在面具上雕刻时光痕迹,也见证了刘胜杨戴着它们走南闯北的传奇经历:

1989年,刘胜扬到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艺术表演,他的“悬碗”“上刀山”“下火池”等节目,被称为“中国一绝”;

1991年,刘胜扬随铜仁地区组团赴深圳锦绣中华演出,让国内外观众惊叹傩戏之绝;

1992年,文家店傩坛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国小城镇》栏目播出,刘胜杨声名远播;

2017年,国家级非遗综述片有一篇章专门讲述刘胜杨的故事。

…………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思南傩戏、花灯戏代表人物刘胜杨

他的名气越大,学戏的人越多。四面八方村庄的后生,深怀一种恭敬仰慕之心而来。刘胜杨也不藏着,他将毕生所学戏文撰写成14本戏谱,但凡拜师学艺者,头一个要领悟的,就是学会背诵14本戏。

难难难!

有人萌生退意,也有人坚持三年五载把戏通背,次日便登场。只见他身穿战袍,头戴锦鸡毛,背插小令旗,手执刀枪,一开腔,戏文便如乌江水连绵不断往外流淌,博得台下一片叫好。

但,不得不承认,戏班师带徒的模式有些跟不上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

戏文一唱,年轻人知晓的,又有几何?断了兴趣,也会断了传承。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乌江老人唱给诸公听 傩戏的“古”与花灯戏的泥土

思南戏曲文化

为让更多的90后、00后了解傩文化,就必须让非遗迸发新的活力,与新时代的产业“双向奔赴”,带动新的发展。

濒危戏种进校园是一种探索。

张锋对记者说,文家店镇让傩文化与花灯戏进学堂,让我们的下一代学古——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学戏——于锣声鼓声与古老的唱腔中,将乌江水滋养的戏种完整地传承下来。

“呜——呜——呜——”

当粗犷深沉的牛角号声再一次在龙山古村和山谷学堂传递着傩的韵调,似乎在吟唱:思南傩戏伴着我们从远古走到如今,从民间传奇唱到英雄登场,终于散布民间,化作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我们从这段古腔之中,探寻过去、发掘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丹王颖田儒森

视频配音吴兵

编辑韦一茜

二审刘娟

三审田旻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