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将对土地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2024-08-28 15:41:27 -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王晶)“迈上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发展动力深刻变化,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粮食安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的‘压舱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登旺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次明确,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李登旺表示,要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补贴发放机制,提高实际种粮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将对土地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占优补劣”、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作出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核心制度。”李登旺解释称,自1998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立“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即“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在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有效抵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损失、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占优补劣”、补充耕地质量不高、一些地方落实补充耕地责任不到位甚至走样等问题。

李登旺认为,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据介绍,自然资源部将落实好各项改革举措: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加强补充耕地补偿激励,将补充耕地费用主要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调动相关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配合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强化质量刚性约束。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将对土地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李登旺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管理高标准农田再次提出要求。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各类田间灌溉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有力地提升了耕地质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李登旺表示,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保护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出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劣”、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农田水利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在上述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突出“量质并重、系统推进”,对加强耕地保护作出全面部署。

近日,农业农村部方面再次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资金投入量大,项目点多面广,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层层传导压力,强化全过程全环节质量监管,努力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要对2019年以来新立项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全面排查,拉出问题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指导各地逐一制定整改方案,彻底整改到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