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建议小田并大田与高标准农田改造同时推进

2023-03-09 18:40:35 - 新京报

今年2月,在进行地方探索试点后,“小田并大田”正式走入了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在促进农业经营增效的相关章节中要求,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的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在全国,安徽省是探索“小田并大田”试点的排头兵之一,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在2022年便率先开展相关改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告诉新京报记者,去年村里又推行了1500亩试点,“效果很好,村民百姓们看到增效增收,也都非常高兴。”王绍南说,自己今年带上会的建议,仍与农田建设有关,他建议在“小田并大田”的试点区域提前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农田改造可一步到位,也可节约不少资金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建议小田并大田与高标准农田改造同时推进

1500亩试点土地实现“三增”

在“小田并大田”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前,王绍南已经开始了相关试点改革的关注与探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王绍南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内容,就是在深山区和丘陵区推进“小田并大田”。当时,他就向新京报记者讲述,在大别山地区,由于受到丘陵、山地等地形的限制,农田田块小、高低落差大,制约了当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小田并大田”,是为实施机械化耕作提供基础条件。

说干就干。王绍南说,2022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安排资金支持了黄埔村的试点。这一年,黄埔村将1500亩1942块“零碎田”,并成了517块“大块田”,原来的小田埂在试点中变成了连片良田。

王绍南介绍,试点一年后,1500亩土地实现了“三增”——村庄耕地面积在原有面积上增加了32.32亩,实现了农田增量;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45个等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实现农业增效;土地流转租金提高,机械化耕作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实现了农民增收。

在这样的基础上,今年上会,王邵南进一步建议在推进“小田变大田”试点过程中,提前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实行一体化推进。他说,这也契合了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

“这也就能在实现田块合并、土地平整的同时,解决水系连通,农村产业路网建设等设施配套问题。”王绍南说,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一步到位”,能节约不少资金,也能提高改造的效率。

让人才回乡,要靠引领也要靠产业

除了关注农田建设,农民增收,今年上会期间,他也更聚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

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在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担任两委干部已经近20年,带领见证了村庄从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到如今“一村多品”的转变。他讲述,黄埔村目前户籍人口超过7000人,有64个村民组,占地21.5平方公里。这里是丘陵山区,六山一水三分田,主要种植的是水稻、油菜、山茶油等农作物。这些年来,通过依靠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村庄也在向“四季有果、四季有花”的目标迈进。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王绍南还特别谈到了人才与乡村产业之间的“相互吸引”。黄埔村因为有自身产业以及区位优势,空心化程度相较于周边村庄要好得多。在王绍南看来,“家乡能够赚到钱,往外走的人就会少一些”。但他又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20岁到40岁之间的人,总要走出去看看世界的精彩,关键是我们怎么引导他们回来。”在王绍南看来,这需要靠村庄的“本事”,须得有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

实际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职期间,王绍南通过走访和交流,也更深刻认识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产业振兴,提升带动效益的重要。因此在今年带上会的建议里,他也盼望集体经济发展得到更多政策倾斜和助力,能够支持村级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校对 柳宝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