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天峻之变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一

2024-07-09 06:42:28 - 青海日报

编者按: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为充分展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就,梳理分析实践背后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研究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办法,青海日报今起以融媒体形式,全方位、立体化推出“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天峻之变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有两张图片,曾让天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一张是矿产资源分布图。2.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占青海省煤炭储量68%的煤炭资源以外,还有硫磺、石灰岩、可燃冰等10余种经济价值较大的矿产资源。

一张是木里矿区最大的露天采坑——聚乎更五号井。长4.05公里,宽620米,最深处150米。远远望去,像是高原的一块伤疤。

梳理天峻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丰富的矿产资源一度让它的经济发展一骑绝尘。虽然不得不承认这短暂的“辉煌”,但每年6个亿的财政收入中98%依靠矿产开发。这种破坏生态、效益低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模式,从显现“辉煌”的时刻开始,就注定让后人沉痛反思。

2014年8月,木里煤田遭到的破坏性开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挑战是全方位的。从触目惊心的“天坑”到满目苍翠的牧场,在这块“燃烧的石头”浴火重生的今天,面对转型发展这道难题,天峻如何破解?

思考相伴感慨,我们一路前行……

富与贫

100∶1。

这是天峻县委书记李正业上任前就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可以说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对比。割舍“黑金”,天峻县财政收入从曾经的6亿多元,断崖式下滑至现在的600万元。

“就像手里原本有100元,现在就剩1元,怎么花?”

难,在李正业看来,这是转型的关键词。

痛苦的思考,理性的认识。在一次次关于天峻发展之路的讨论中,决策者们意识到,“生态保护是底线,除了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天峻县可选的发展道路不多。”

其实,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除了过去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短视行为外,正是对自己的一些固有优势的盲目乐观,让优势反而变成压在天峻人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

木里矿区整治,宣告老路不通。

穷则思变,这个变,其核心就在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天峻地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三州交汇处,是海西通往东部的门户之一,也是东部地区通往柴达木地区乃至西藏、新疆的重要通道。作为海西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古丝绸之路南路羌中道穿境而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较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021年,天峻县提出“生态立县、畜牧稳县、旅游活县、法治安县”的“四县战略”,把推动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这意味着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守好生态红线和民族团结底线,能做的就是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两篇文章。”李正业说。

这应该是天峻人的共识。

“天峻地理位置特殊而重要,落实生态保护政策责无旁贷。”在天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植发看来,要想吃好这碗“生态饭”,天峻的优势和特色也在畜牧业和旅游业。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深入实施“四县战略”,全力打造“两个样板县”作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匹配的,一定是领导干部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干部的引导教育,将大家对于天峻的热爱转化为‘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实际行动。如果发现一些干部‘掉队’,那就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在全县上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陈植发说。

优与劣

2019年,回家过年的“北漂青年”扎西才让到父亲经营的牧家乐帮忙,熟悉的黑牦牛帐篷让他儿时的记忆再次鲜活起来。

“我喜欢民族文化,也喜欢民宿,为什么不试试看?”

去年6月,扎西才让在天峻县城周边开起了升级版的牧家乐——智格尔塞·游牧野奢营地。从传统的黑帐篷到现代的星空顶,从酥油糌粑到“藏式西餐”,他为游客打造了一处了解游牧文化、体验藏族风情的独特场所。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地道的藏族美食,还可以了解非遗文化,参与黑帐篷的制作。

提及未来发展,扎西才让信心满满。底气既来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来自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

扎西才让的想法在天峻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办公室主任韩鑫垚看来,是一条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立足县域旅游资源实际,精心打造“神湖之源·净土天峻”旅游品牌,加快融入“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这条道路远非设想中那么平坦。

2020年,天峻县旅游业开始发力。但令人尴尬的是,过度依赖矿业发展严重影响了其他产业的打造。以旅游业为例,除了群众对这一行业了解不足、难以充分融入本地发展之外,最大的后遗症就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景区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累计投资6300万元积极了打造天峻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性非遗馆、天峻县织合玛乡国际生态摄影小镇、天峻县游客集散中心附属设施等。”韩鑫垚说。

虽然全县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差,然而凡事总有两面。

必须承认,在发展基础上,无论是对比“现代诗城”德令哈还是“天空之镜”茶卡,天峻的确远逊一筹,但文旅融合的发展走向给了天峻新的启发。

“现在出门旅游,很多人更看重体验感。相比一些打造成熟的景点,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也许更符合游客对于大自然、原生态的期待。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不需要大拆大建,而是可以通过自驾游、深度游、体验游来吸引游客。”

跟李正业一样,天峻人在热议,也在深思。

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下功夫”,在提升旅游功能上“见真章”。

依托自然优势,天峻精心谋划打造了“牦牛认养”亲子生态游、寻访净土自然摄影游、激情探险越野自驾游、寻幽探胜草原休闲游四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四条旅游线路不仅连接了县域十个景点,更彰显了独特的本土文化。

2023年,依托越野自驾游活动、专场旅游推介会等各种赛事活动,天峻吸引国内游客35.2万人次,旅游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31%。

这是一种来之不易的上升。

有这样一种观点,赛事活动是认识城市的一扇窗口,与餐饮、住宿、旅游等诸多产业紧密相连。虽然无法具体测算出各项赛事活动在这31%中发挥了多少作用,但对于天峻来说,如何延续各种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进而将其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马上,天峻将迎来“圣湖之源·净土天峻”海西州第三届“智阁鲁如”文化旅游艺术节。

“以活动为抓手也好,从热门景区引流也好,我们都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天峻,来到天峻。”韩鑫垚说。

 看与闯

作为传统牧业村,新源镇天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羊。2010年,村里成立涉及半数村民的专业合作社。2021年,天棚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让我们将镜头再拉远一些。

位于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侧的天峻是我省重要的生态畜牧业基地。通过发挥“超净区”生态优势,近16万公顷草场通过有机认证,20种牛羊肉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天峻藏羊”“天峻牦牛”荣获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这应该是天峻既得天独厚又令人羡慕的优势。

“现在很多地区都在发展生态畜牧业。对比‘茶卡羊’‘祁连羊’,我们的牛羊肉品质优在哪?相比过去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突破口又在哪?”

是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把自身的发展与先进地区横向比,找差距、明方向;与本地区过去发展纵向比,补短板、抓落实,“比”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子。

对比中,人们发现,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下,当地畜牧业发展短板明显。

这是压力——全县牛羊养殖高效化程度偏低。

这是瓶颈——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牛羊集中出栏时间在9月左右。

这是不足——大量活畜流向省内外市场。

要在发展的征程中,冷静审视自己,才能找准方位。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转型,核心是转变养殖理念。从总量到人均;从关注数量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从达到有机到自我加压实现天然……天峻人开始思考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转型,关键是补足生产链条。“从绿色有机到天然有机,我们想做好的不仅仅是养殖这个源头,更想做好牛羊肉精深加工,把我们的牛羊送出县、送出省、送出国。”李正业分析。

转型,目的是增加群众收入。事实上,转型已在更自觉地加速推进。

选择组织化程度高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高效养殖模式,是天峻加快推进藏羊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一环。

结合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的创建机遇,2022年,包括天棚村在内的新源镇12个村共同入股成立联合社,打造新源镇万只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并成立公司。

“为了草畜平衡,草场承载不了的羊群,就送到基地畜棚圈养一阵子再轮牧。这种办法能够提高羊只出栏速度,既不影响肉质,也不破坏生态。”据公司总经理久西多杰介绍,基地目前存栏三千多只羊,主要售往西宁、海南等地。

草原上的变革,激荡起发展的涟漪。

在天峻县藏羊精深加工厂,一根根羊肉串经过包装后,被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该加工厂总投资1160万元,是由青海日报社属国企和天峻县人民政府紧密合作的乡村振兴项目。去年7月投产,主要生产加工羊肉串、小全羊和精深分割三大系列产品。

前不久,“天峻藏羊”“天峻牦牛”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搭乘“雪龙”号、“雪龙2”号,踏上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之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从“混沌”之困到绿色转型,在“守好两条线、做好两件事”的路上,天峻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密码。这背后的诀窍,就是在实干中更好地去创造方法、谋划思路。

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诚然,今日的天峻还未能完全摆脱“阵痛”,但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全力打造环青海湖精品旅游县城、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建设,是2.3万天峻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一个现代化新天峻,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