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2024-07-08 16:48:00 - 新浪新闻

7月5日,安徽大学,2024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举行。

对话会齐聚了故宫、敦煌莫高窟、黄山、杭州西湖、秦始皇陵、中国大运河等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展示出中华大地上宫、窟、陵、山、河、湖、村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壮丽图景。其中,故宫、敦煌、秦始皇陵更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以“遗产·文化: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为主题,这场对话会上,世界文化遗产地之间,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安徽高校、政府、企业之间进行深入交流。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题中之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新时代,围绕“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目标,各级政府和文博工作者始终在思考,一直在实践。

置此背景下,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传出怎么样的共识?

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

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与阐述,意义不言而喻。

事实上,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就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作为一项新增内容,“挖掘价值”是文物及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题中要义之一。发掘文化遗产多方面价值与文化内涵,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前提。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只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系统的深入全面的阐释,我们才能够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够去传承弘扬其中蕴含的文化。”对话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其以故宫举例。

“故宫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王旭东介绍,“致中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而这一思想精华已与故宫的建筑、布局甚至是包括匾额在内的细节融为一体。

作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故宫因一个“和”字点亮了中华文化内涵。

故宫致“和”,秦始皇陵则是大一统秦文化的见证者。

“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和内涵是秦帝国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

在其看来,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统国家形态和国家观念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文化遗产的“国际表达”

挖掘价值,也是为了讲好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

让文化遗产成为国际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与会嘉宾的共识,也是对话会探讨的核心议题。

事实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战略部署。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指出,在当下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敦煌除了文物保护技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围绕敦煌文化的国际交流也在持续进行,涌现出丰富的优秀学术成果以及像“国际敦煌项目”等国际学术友好合作的典范项目。

据悉,2016年5月1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2017年9月英文版上线,实现了敦煌石窟艺术全球共享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78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访问量已经超过2300万次。

文化遗产“国际表达”,当然离不开科技赋能。

对话会邀请了人工智能及显示领域等科技企业代表同台交流。两位代表在分享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及文化遗产传播案例的同时,也力图传达一个愿景:在科技加持下,不仅要让世界听见、看见中国,更要让世界听懂、看懂中国,赋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当然,科技只是媒介。在与会嘉宾看来,只有让文化遗产地与科技企业有机链接,形成良性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化遗产的“融合共生”

无论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抑或通过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若想实现上述目标,一个核心路径是,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文化遗产何以才能“火”?以数字化赋能为表现的科技融合,成为参会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机构不谋而合的共识。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的强大效能已得到充分体现。

在秦始皇陵,通过“科技·数字”赋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性传播已然卓有成效。“2005—2006年,我院对正在发掘中的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开展数字化三维建模工作,这是国内首次对正在发掘的大型遗址进行全面三维扫描的实例,也为后续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说。

文物遗产“火”起来,也绕不开产教融合。

对话会上,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分享了该校在“人文交叉学科建设之路”上的探索。

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安徽大学秉持“服务安徽、立地顶天、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办学定位,以徽学为引领,不断弘扬徽州文化传播。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孙长银表示,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扎实推进徽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同时组建了人工智能学院,为推进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安大智慧”。

从遗产地与科技企业,遗产地与高校,高校与科技企业,在与会嘉宾看来,文化遗产的“融合之路”则是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文化遗产的“百姓情怀”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终点不只是保护,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提高文化供给和传承,强化大运河文化创新发展。”对话会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在作主旨报告介绍了大运河如何走进青少年。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近年来,通过多元沉浸化展览体验——展示创新和游戏性教育模式——应用创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在成为青少年争相涌入的博物馆,大运河文化的教育功能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进行。

这场世界文化遗产“安大对话”,碰撞出哪些共识?

文化遗产与百姓之间,其实也并非单向的成全,而是一场“双向奔赴”。

“西湖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至今已有22年。”何蕾在介绍西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时表示,每年有3000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来感受西湖的美好,这为西湖,也为杭州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一场对话,一次共识。当共识已成,期待的只有回音。

“此次世界文化遗产对话虽然暂告一段落,但是关于对话话题的思考在继续,关于对话内容的谋划在继续,关于对话蓝图的构建行动在继续。”对话尾声,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总结说,期待以此次对话为新的起点,持续放大对话的综合效应,积极助力世界文化遗产战略发展蓝图,打造更加靓丽多彩的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建设展示中华文明“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

今日热搜